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我曾经问DS的一个历史问题
查看: 30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曾经问DS的一个历史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3-1 20:2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其实我多次在论坛上,包括这里,问过一个史记里的疑惑。

曾经,这里的朋友给了我最靠近我期待的答案。后来我就专门问了DS。获得的答案还不如这里的朋友让我更信服。

比较一下吧——我只能大概说

问题(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背景):
《史记  ·陈涉世家》中说,陈涉是河南登封人(阳城),后来被征发,要去渔阳(北京密云一带)戍边,后来在大泽乡(安徽一带)打动了起义。

这个路线无论如何也是不靠谱的,以秦代的户籍制度(也是古代比较普遍的),平民很少有迁移的事,也就是说,陈胜是从老家被征发的,也就是说,从河南登封出发,目的地是北京,为什么要向东南先来到安徽大泽乡呢?

问过很多历史专业的老师专家,都没有给我信服的答案。

后来在这问了,有个朋友,我很佩服的,甚至都忘了名字,古人有一字之师,这位朋友可称作是一题之师。

他考证了秦朝时几个名称叫做阳城的地方,证实当时不仅是后来的登封叫阳城,这就解决了出发地和起义地的距离问题。

后来我问了DS。他的回答是什么呢?

他告诉我,因为秦朝在办公事的时候,走的都是秦驰道(这玩意我知道,秦朝是修建的官方的驿路),因为驰道的方向问题,所以要去比较大的集中点(也就是比较大的中转站),然后再统一出发。所以在河南征发的士卒先要去安徽集合,再统一去北京。

你敢信吗?

秦朝的首都在哪?  

统治中心在哪?


北方的边防前线在哪?

到中原腹地的河南没有驰道,没有人员物流中转中心,专门设到安徽?

司马迁,你告诉我?

DS,你别说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9
发表于 2025-3-3 11: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历史谎言是“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农民从来都是被裏胁的炮灰,乱兵所到之处洗劫一空,强壮劳力被强征入伍,剩下老幼妇孺“民不聊生”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3-3 11:13 |只看该作者

可能当初为了押韵就随手那么一写,起了个大泽乡的地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3-3 11: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3-3 11:37 编辑

然后我又追问:可以继续考证么?Chat GPT又给了我这样一段:

——————————
继续考证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一步探讨,特别是通过历史文献、地理背景和考古资料来加深理解。

1. 史记的文本考证
《史记·陈涉世家》确实提到了陈涉的起义路程,“陈涉,字之涉,河南阳夏人也。初,陈涉与吴广俱为戍卒,三十余人,行至大泽乡,……”。其中“大泽乡”作为一个地名,至今不完全明确,但可以推测它指的是一个实际的地点,而这个地点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值得注意的是,“大泽乡”的具体位置可能在古代的记录中有所变化,因为历史的流转和地名的演变,导致了我们对其地理位置的理解有时产生误差。

2. 陈涉的行军路线
陈涉从河南阳夏(今河南省的一个地方)出发,要去戍守的渔阳(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按照正常的历史背景,的确存在地理上的不通顺。正常路线应该是从河南出发,经由今天的河北,最终抵达北京地区。然而,《史记》提到他在途经“大泽乡”时起义,这意味着他在行军过程中可能是经过了安徽一带。

这里可能有几个解释:
兵员调动问题:古代兵员征调通常不完全是直线型的,也许是由不同地区的征兵兵员汇聚而成,可能途经安徽,这也是可能的。行军路线的曲折:古代交通受地理、自然环境、战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军队的行进路线往往不一定是直线型,可能有曲折或绕行的情况,甚至是临时调整的行军路线。

3. 大泽乡的具体位置
“大泽乡”至今依然是个有争议的地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大泽乡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可能与安徽的“大泽山”相关,或者是当时一个较为偏远的地方。具体的地理位置无法确认,但我们可以假设,这个地名在古代可能并不代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一个通用的名称,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地区、沼泽地或过境的地方。

4. 历史文献与地理差异
中国古代地名的记录并不总是精确的,特别是在历史事件的记载中,有时地名和方位并不严格按照现代的地理标准来标定。考虑到《史记》成书的时间距陈涉起义已有几百年,记载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误差,甚至是地名的误用。

5. 其他史籍中的记载
除了《史记》外,还有其他史籍和考古资料可能对陈涉的起义路径有所补充。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这段历史也有所记载,可能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虽然《资治通鉴》同样遵循了《史记》的一些记载,但仍可能有不同的描述细节。

6. 考古学证据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也有助于揭示一些古代历史事件的真相,尤其是通过出土的兵器、文物、地名标志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陈涉起义时的具体环境。如果能够找到一些与陈涉起义相关的考古遗址,可能能提供一些有关“行军路线”的线索。

总结
陈涉从河南阳夏出发到渔阳(北京密云一带)起义,途中经过安徽的大泽乡,确实存在地理上的不对称。

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考证:
进一步查阅史籍,尤其是《资治通鉴》和地方志等可能提供的不同视角。研究大泽乡的具体位置,可以通过古地图、地名考证以及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来加深理解。探讨古代行军路线的多样性,考虑到历史背景下的交通和战事等因素。

尽管如此,这个问题依然有待深入研究,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考古和历史研究,解开这些疑团。
————————————————————


看来ChatGPT认为主要问题可能出在地名“大泽乡”。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3-3 11:0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5-3-3 11:13 编辑

我用楼主的问题去问Chat GPT,它是这样回答的:

————————————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这确实是《史记》中的一处地理疑点。根据《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陈涉在起义时确实是从河南出发的,但他途经安徽的大泽乡,这在地理上似乎不太符合直观的路线。

从河南到渔阳(即今北京密云一带),如果按常理走,应该直接沿着黄河流域往北走,而不会经过安徽的大泽乡,因为这显然不符合从河南到渔阳的正常路线。不过,这里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1.历史路线的变动:古代交通不如现代方便,道路并非一成不变,可能存在一些临时调整的路线。也许陈涉并不是按照最直线的路线行进,而是经过了大泽乡。大泽乡可能是一个临时的集结地或重要的过境点。

2.历史文献的表述问题:古代史书在描述事件时,往往有时候会在细节上出现一些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尤其是《史记》中的一些地名、事件顺序和细节,可能是基于后人对历史的整理和解读。这种现象在古代史书中并不罕见。

3.大泽乡与渔阳的实际距离:在古代,地理的定义和距离的计算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今天我们认为从河南到北京可能要绕道,但古代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个路线是可以行得通的。

总体来说,史书中的这一段描述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地理上的不准确,或者是历史记载的叙述方式与现代的地理认知有所差异。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3-3 10: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知道陈涉起义之后,最开始那些战斗发生在啥地方,不就知道他到底是河南人还是安徽人了么?

除非啥信息都没有。啥信息都木有的话,也就不必纠结他到底是啥地方人了,有木有这事都两说。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3-3 10:05 |只看该作者

智能机器人也是根基现有的史料整合出最佳答案,只不过它翻阅的比人快比人广,但它不能创新,不能把没有答案的问题创造出答案。
这是我对DS给不出满意答案的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3-3 10:03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3-3 08:21
我的智能机器人答复: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3-3 08:21 |只看该作者
我的智能机器人答复:


关于《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的籍贯、戍边路线及起义背景,综合历史记载与学术争议,分析如下:

一、陈涉的籍贯争议
主流观点:河南登封阳城
《史记》明确记载“陈胜者,阳城人也”,传统认为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属颍川郡145。这一说法得到多数史料支持,如《汉书》及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的注解。

其他可能性:安徽宿州阳城
有学者提出,大泽乡附近的安徽宿州浍河南岸古称“阳城”,陈胜可能属本地谪戍者。但此说与秦代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相悖,且缺乏直接文献证据。

二、戍边路线:河南至北京为何绕道安徽?
谪戍性质与路线选择
陈胜等人属“闾左”(贫民或政治受罚者),秦代谪戍路线常由官府统一调配。河南戍卒需经大泽乡(安徽宿州)集结,再北上渔阳(北京密云)。绕道可能因大泽乡为重要屯驻点,或因陈胜作为屯长需在此接受整编。

地理与行政因素
秦代交通以官道为主,河南至渔阳需经中原腹地。大泽乡位于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属泗水郡,可能是南下征调戍卒的中转站26。

三、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深层背景
导火索:天灾与秦法严苛
戍卒因大雨误期,按秦律“失期,法皆斩”。尽管《睡虎地秦简》显示普通徭役误期可免罚,但戍边适用军法,延误或面临死刑,陈胜借此激发反抗。

政治策略:借扶苏、项燕之名
陈胜利用民间对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和楚将项燕的同情,假托其名义起义,增强号召力。此举反映其政治智慧,突破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四、陈涉的身份与文化背景争议
出身之谜
陈胜有名有字(字涉),且提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口号,显示其文化素养。学者推测他可能出自没落贵族或受过教育,而非普通雇农。

司马迁的史观与评价
《史记》将陈涉列入“世家”(本为诸侯专属),因其首倡反秦之功,开启汉室基业。司马迁赞其“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五、学术争议与考古佐证
“阳城”地望的考古证据
河南登封告成镇发现战国阳城遗址,与文献记载吻合;安徽宿州阳城说缺乏实物支持。

起义合法性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陈胜夸大秦法严苛(如“失期皆斩”)以煽动起义,但结合戍边军法特殊性,其说辞仍有合理性。

总结
陈涉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籍贯、路线选择及起义策略均体现秦末社会矛盾与政治智慧。尽管细节存在争议,但《史记》通过“世家”定位,深刻肯定了其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