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战斗鸡 于 2025-3-4 09:18 编辑
海子被过于高估了。我一向不太喜欢他的诗。意象衔接转换大多粗糙生硬,感觉写作时多急功近利,不甚用心雕琢。诗句大多也没什么可以令人回味的内涵。
当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们的诗作可谓名噪一时,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真正写的好的,其实也不多,甚至也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舒婷的《双桅船》诗集中,要是没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贴合官方胃口的正能量作品,获奖的几率可能会大大降低。《致橡树》算得上名篇佳作,但那种语言和意境,总显得有点老套。真正好的,我认为也就《路遇》、《这也是一切》、《献给我的同代人》等寥寥几篇。
梁晓斌在朦胧诗刚开始崛起诗,名声也异常响亮,每每被写进当时理论争鸣的文章之中。但其真正的成就,我认为也就一首《雪白的墙》而已。至于另一首更有名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反倒不如这首更好。
海子之后,诗歌基本上都是垃圾。当然,或许我这么说,过于极端,自可商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歌这门艺术,说白了本就是为空泛虚浮的无病呻吟、矫饰滥情而生,本就不能像文章那样承载过多的思想内容。所以诗歌写得越长,越不堪卒读,越短小精悍,反而越能隽永有味。
试想下,整个唐朝三百多年历史,不说全唐诗,真正能代表整个唐诗水平的,也就唐诗三百首,或顶多遴选范围再广些,数量再多些的其他几个集子而已。那么平均下来,每年真正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平均也就区区那么几首。
所以好诗真的不可多得,可遇不可求。这就注定了,诗歌的没落其实是常态。绝大多数所谓的创作,不过是在制作文字垃圾。这可能也是越来越多人远离诗歌,不再怎么关心文学的缘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