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税?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在中国消费者的集体记忆中,"高关税"三个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从奢侈品箱包到进口奶粉,从数码产品到化妆品,高昂的进口关税让许多商品在国内的售价远高于海外市场。这种价格差异催生了一种特殊的消费现象——海外代购。20年前,海外代购行业轰轰烈烈地兴起,正是老百姓对高关税的无奈回应。 高关税下的消费困境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关税虽有所下调,但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仍然居高不下。以奢侈品为例,一个售价1000美元的名牌包,加上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后,国内售价可能高达1.5万元人民币,而在欧美市场,可能只需8000元就能拿下。同样,一款新发布的iPhone,在美国的售价往往比国内便宜上千元。 这种巨大的价差让普通消费者感到不公,尤其是当中国消费者逐渐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军时,却不得不承受更高的价格。于是,海外代购应运而生。 海外代购的黄金时代2005年至2015年,是海外代购的黄金十年。留学生、海外华人和职业代购者通过人肉带货、国际快递等方式,将国外的商品以更便宜的价格带回国内。代购的商品从最初的奢侈品、电子产品,逐渐扩展到母婴用品、保健品、甚至日常消费品。 以奶粉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崩塌,纷纷转向海外品牌。但由于高关税和渠道垄断,一罐国外售价100元的奶粉,在国内可能要卖到300元。于是,代购们从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地批量采购,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一时间,"代购奶粉"成了刚需。香港通深圳的关口几乎人人的购物车里都装满了婴儿奶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