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妖精七七 于 2025-4-8 13:36 编辑
在我们老家,不管你当多大的官,混的多好,在清明节这段时间都必须回来祭拜祖先。清明拜山习俗,是我们这里宗族文化与自然崇拜的典型缩影。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是祭奠祖先的仪式,更承载着家族凝聚力,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的多重意义。
我们这里将清明扫墓称为拜山或挂纸,活动时间严格限定在清明前后各20天。前10天祭拜大众山也就是老祖宗,后10天是祭拜近亲,既不能提前也不可延后,这是对传统习俗的敬畏。
家家户户需提前准备祭品,包括鸡、鹅、扣肉,或者白切肉,发糕、糯米饭或青团、甘蔗、纸钱、线香等,部分家庭还会携带烧猪肉。祭品中,发糕象征发达,甘蔗寓意渐入佳境,而燃放鞭炮的响声则被视作吉兆。此外,祭品需在家中精心制作,如糯米饭上放置熟鸡蛋,体现对祖先的敬重,这是清明时节的北部湾,也是是活人与逝者一年一度的约会。
我们家族每年拜山都是一道风景线,主要是人多。父辈就九兄弟,而公辈也是十几兄弟,都是一起祭祖的,大人孩子浩浩荡荡的几百多人。山路湿滑,露水打湿了裤脚,二叔公走在最前头,他的背已经驼了,却执意要亲自带路。“你阿太的坟在众岭山半腰,路不好走,但风水极好”。他对我爸说这话时,眼睛望着远处的山峦,仿佛能穿透晨雾看见几十年前的旧事。经过一片焦黑的山坡时,他忽然停下脚步:"这是前年隔壁村烧纸不小心引着的,烧了三十多亩桉树林,现在草都长不齐整。"山坡上几株新栽的树苗在春风里显得格外单薄。
到了坟前,男人们先清理出一块空地,用割草机把周围的茅草割净。这是个体力活,一年未清理,各种杂草树木实在长得很荒,说是探险也毫不夸张。堂哥从篮子里取出一个旧铁盆:"这是专门烧纸用的,在盆里烧,火星飞不出来。我弟则点燃香烛,青烟袅袅升起,在潮湿的空气中划出曲折的痕迹。拜山首要是清理祖坟杂草,称为为祖宗整理门户。随后用泥土堆成“坟头髻”,覆盖红纸并压上“坟头纸”,数量象征子孙繁盛。主坟、后土【土地神】与介堆【标记坟茔范围的小土堆】均需处理,但以主坟为核心。
祭拜遵循严格顺序,先祭后土【土地神】,再祭主坟,最后处理介堆。供奉祖先时斟茶酒各三杯,茶半酒满,表达敬意与沟通阴阳的桥梁。 祭拜时需双手合十高举至头顶,或行三叩九拜之礼,表情庄重,不可嬉笑。祭品摆放后,子孙依次跪拜,诉说心愿,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平安,事业顺遂。
"父亲,母亲,我们来看你们了。"父亲带领大家跪在坟前,声音忽然变得柔软。不知不觉,爷爷奶奶先后已经走了三年,香烛的火光在父亲的皱纹里跳动,照亮了他花白的鬓角。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清明上坟不是给死人看的,是给活人过的。那些平日里说不出口的话,此刻都顺着香火飘向了另一个世界。烧纸钱时,二叔特意站在上风口,手里拎着一瓶水。纸灰像黑蝴蝶般飞起时,他就泼一点水,直到最后一缕青烟散尽,还要用树枝拨开纸灰检查。祭拜结束后,全家族在坟前分食祭品,认为这是祖先享用后的赐福。若有路人经过,常被邀请同食,体现宗族包容性,最后燃放鞭炮,宣告仪式结。
回到的时候,夕阳已经把老家染成了橘红色。祠堂前,几个老人正在整理明天要用的祭品。他们动作缓慢,却一丝不苟。
夜幕降临,山间的坟头纸在风中轻轻摇曳,活着的人回到灯火通明的家中,死去的人留在寂静的山里,这山上的每一座坟茔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祭扫都是一次重逢。北部湾人懂得,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所以每年清明,我们都要走上那条熟悉的山路,带着祭品,带着思念,更带着让记忆延续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