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拉康精神分析三句话(转)
查看: 13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拉康精神分析三句话(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5-12 18:5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秦川梦回 于 2025-5-12 19:01 编辑

拉康有三句箴言:“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下面从这三方面稍做展开。
婴儿从娘胎出来被抛入外部世界,剪断天然脐带,这标志着母子从肉体上的分离。母子从心理上的分离,需要经历一个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6-18个月期间)。镜像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照镜子时候起,母子之间才逐步开始异化、分裂与整合。
这期间还经历了两个阶段:母子之间的异化、分裂的想象阶段,与父亲作为第三者的参与,父亲的名字作为法名介入的象征阶段,并由此形成父、母、子三元组的三角关系。在想象阶段,此前的破碎的肢体被镜像中的身体整合起来,母亲他者被视作为自己放大的身体,或自己被视作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而依赖委身于母亲。
婴儿面对镜像,妈妈总是在跟前以第一个他者(S1)进入,爸爸作为第二个他者(S2)通过妈妈的中介而进入第三者的位置。之后,通过学习,学会用他者的语言说话,象征能指语言进驻身体。父亲的介入,儿童由对父亲的抗争到对父亲的认同,从而开辟了理想之路。
镜像开始的自我与他者的异化与认同,拉康曾用晃动的跷跷板的两端来比喻自我与他者的角色转换。通过“跷跷板”游戏效应,婴儿获得了躯体感;有了意识与躯体的区分。“意识与躯体的区分正是在这种涉及小他或他人时在镜子经验中发生的突然的角色相互转换中建立起来的”。
拉康将自我与他者的异化、分裂与认同、整合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洋葱头。他说:“自我是一个像洋葱头一样被做成的对象,剥开它,你就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在家庭第一生存环境,儿童总是按照他者(妈妈)的话语和形象理想化地规约自己,总是欲望着妈妈的欲望,欲望成为妈妈欲望的对象。
尔后,又经过一系列的与他者的异化与认同,经过文化的洗礼,进入象征秩序及语言能指之网,逐步形成理想自我(形象)与自我理想(价值目标)。
构成人的心理现实有两种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文化因素。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见解,在他看来,能量是由“生物内驱力力比多”与“自我力比多” (即象征能指语言与文化内驱力)两种。
这两股力量的合流所形成的晦暗不明的心理结构与能量动力机制,作为无意识主体和无意识欲望的真理或逻辑,经过他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变得越来越清晰,尽管他的语言是那么艰深晦涩。


拉康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第一地型学无意识-潜意识—意识,而不是第二地型学本我—自我—超我。个中缘由很复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二人理解的无意识有差异。弗洛伊德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无意识,或者更确切地说,关注的主要是主体中被压抑的性本能。
拉康研究无意识,首先是主体间的文化结构或者说社会法则,其次才是属于个别主体的无意识欲望。拉康是如何在语言中揭示无意识主体的结构及其欲望的呢?研究表明:他是借助于能指与所指,隐喻与换喻,历时性与共时性来澄清无意识主体构作过程与欲望的。
拉康首先是从对索绪尔的语言学所指(概念)与能指(音响形象)的翻转入手的。索绪尔理解的所指与能指是呈线形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是通过概念和音响形象(声音和形象的“心理印迹”)的结构性关系揭示人的心理功能。
拉康对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进行了翻转,突出能指的地位和功能,强调能指的至上性。他有一个毫不含糊的精神分析学上的定义:“能指就是为另一个能指表示主体之物。”如果我们以母亲的欲望为主人能指,标记为S1,以父亲的法律开始的所有能指为次生能指,标记为S2,那么,S1就是为S2表示主体的能指。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能指可以表示主体,因为拉康的主体指的是无意识主体,是一个以缺席表现其在场的主体;它在能指的缝隙间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拉康的能指语言是将原有的约定俗成的意指功能掏空,以听到的语音为基础,进而把能指视为语音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痕迹或感觉表象。
学者马元龙解读说:“在意识层面上, 所指与能指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而且这种对应是约定俗成的,是这个语言文化圈内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但是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这种约定俗成的一一对应关系被颠覆了,一个所指可能会有多个能指与它对应,一个能指也可能对应多个所指;而且这种对应完全是个人的,并且不为主体自己知道”。
概括为一句话说:主体作为自我意识的“陈述的主体”与无意识作为他者话语的“言说的主体”在能指链中滑移,意义(即无意识主体的欲望)形成于语言象征域的特定的能指与能指的“缝合点”,或者说意识语言与无意识语言的“锚定点” 上。
拉康试图表达的是这么一种情形:“能指连环的这个结构所揭示的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我与其他主体共有这个语言,也就是说,因为这个语言存在着,我就能利用这个语言来指称与它所说的是完全不同的事”。
拉康受好友雅可布森语言学的影响,将弗洛伊德释梦的压缩与移位概念转换成为隐喻和换喻。“换喻实际上是词与词之间的联结”, “以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这就是隐喻的定义”。在能指与所指中,同时也是在隐喻和换喻中,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将无意识主体的欲望表达出来。这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来访者与分析师捉迷藏。
分析师常用诱导性的发问:“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分析师的意图并不在于来访者在观念意识上觉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来访者的“言说”,觉察其“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或“按图索骥”。通过言说者的声音、口误、语言断裂、幻象、症状,以及形体动作做出的情绪、情感反应,捕捉到来访者真正的无意识欲望。
拉康还用历时性与共时性中的“缝合点”或“锚定点”来描绘无意识主体构作过程与欲望。本人认为,这不仅受索绪尔语言能指链线性特征的启发,更深受胡塞尔的内部时间意识现象学,尤其是受好友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雅可布森的思想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认为,“此在的意义即是时间性”。人们通常把时间表象为过去、现在、将来的连续一维体,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将来、曾在、当前的时间三维。梅洛-庞蒂说:
“意向性不是来自一个中心的我,是来自后面拖着它的保持界域,前面被它的向将来的延伸拉着的我的知觉场,时间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意向的网络。一般地说,只是因为感知综合逐渐把我和我的整个实际过去联系在一起,理智综合本身才有一种时间意义”。
雅可布森在研究失语症时发现存在相似性紊乱和邻近性紊乱两种失语症。他认为,能指语言在横轴从左往右根据邻近性原则进行组合,在纵轴上根据相似性原则进行选择,能指链在历时性上的组合就构成了语言学上的换喻,在共时性上的选择就构成了语言学上的隐喻。
能指链的意义总是在预期和回溯的双重运动中产生的,“我们可以将原初记忆或持存描绘成像一个彗星的尾端,其自身连接于瞬间的知觉。”因而拉康得出结论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意义正是‘持存’于能指链中,但意义的任何要素却并不‘存在’于能指链在当下所具有的意指关系中。”
通俗地说,每一个“当下现实”的时刻,都是由过去、现在、将来的三元组所组成,主体在每一个“当下现实”的时刻从左往右在能指链上滑移的每一步或一个节点,其拉长的身影像一个彗星的尾端在从过去了的一个个“当下现在”点以一条条斜线投影在纵向坐标轴上。
这一个个交会点的替换和联结,正是拉康在主体时间性(即历时性与共时性)中结合能指与所指、隐喻与换喻,把握无意识主体构作过程与欲望的真理奥秘所在。
欲望是拉康主体性理论的中心概念。拉康曾经区分了需要、要求和欲望(即生物生理需要、意识到的要求、无意识欲望)。本人认为,这三个概念相对于《价值论》里讲的需要是属种概念关系。需要只是一种生物本能,可以以实物满足;但是即使是幼儿,它要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必须通过发声,这就是要求。欲望是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或衍生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地板
发表于 2025-5-13 13:42 |只看该作者
是无意识-潜意识—意识,而不是第二地型学本我—自我—超我。
经典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5-12 21:11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5-12 20:3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读过他的书。在天涯论坛讨论过一段时间。@童天一 。老童还会回来看看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