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窥天瞳 于 2025-7-3 19:23 编辑
我是不喜欢感情丰富到脆弱的调调的,人一觉得周边的条件不如自己的意愿,就说活在地狱里。实际上与其说活在地狱里,不如说是自己生存适应能力不行。《活着》是葛优入选影帝的作品,非常真实的反映了这个问题。 葛优演的徐富贵是个少爷羔子,和他父亲比着败家,终于输掉了最后的大宅子,气死了同样不是东西的爹,让自己的老婆孩子住在低矮的小平房里,后来徐富贵夫妻又经历了战争、文革,他们的女儿因为发烧无钱医治变成了哑巴,儿子被徐富贵的好兄弟开车时倒车撞塌围墙而压死。徐富贵从少爷经历了:穷光蛋——战争——俘虏——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等各种历史时刻,哪个是好受的?人家也没说什么地狱。徐富贵的女儿因为打倒臭老九,产科专家被批斗而造成难产死亡,他和妻子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就说文革批斗,老舍跳湖了,也有不少知识分子没有熬过去,但是也有大批熬过去了,拨乱反正,过上了好生活。那地狱该怎么定义?可能对那些自杀或者没有熬过去的,那时就是地狱。但是对于另外适应能力强的,那时也只是一种生活。我祖母有句话说得好,叫:到哪山砍哪柴。人在什么环境下,就该怎么活着。自己如果活得不如意,那需要看看自己为什么不能适应环境,而不是总用心中希望的东西去找现实环境的不足。
如果非争论现实有没有地狱,那肯定是有的:远的不说,1937年12月的南京算,日本大扫荡时的山西、河北算,1942的河南算,今天的缅北墨西哥也算。但是生活不如意的地方,不算。人应该多看看历史,哪个时代有特意如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