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倾杯小镇 关于音韵学的起源…
查看: 460|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音韵学的起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7-26 08:5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关于音韵学的起源…
/光深


(一)引言

想不到汉唐间的三百多年乱世,佛教传来,文化及文字语言交流,汉语音韵学的萌芽由此而生而渐成气候…记得去年还戏作过一首绝句六朝幻梦,如下:

六朝幻梦
/光深

南朝四百八十寺,云散烟消剩几何。
乱世空门稍可慰,草根百姓盼求和。

2024/12/3

公元6世纪,由笈多文字衍生出悉昙体(Siddham),梵文的意思为“成就”,它是梵文书写体演化主流中的一个过渡状态,但却是唐初玄奘法师西行时期印度流行的梵文,并因玄奘法师传入印度梵语教学所用的《悉昙章》而得名,并在中国及日本保留至今,成为梵文的一个独特流派。此后的佛教密宗,严格要求用梵语语音念诵真言,引发了隋唐以后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分析梵语声母与韵母的结构,产生出了对汉字读音的反切注音法,从而扩大了汉语的流布…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34
发表于 2025-8-2 21:20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8-2 12:12
你仔细读读,这一句有三个入声字,另外29楼对句中还有两个入声字。

是仄声,但读音和普通话近似啊!语感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反倒是一念成仄声有些突兀。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8-2 20:55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8-2 10:51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详细说明一下。这两句如按平水韵,平仄如下: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两句如按新韵,平仄如下: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平平平

对比一下就容易理解了,碰巧这一联出现了5个入声字又都归入普通话的平声。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8-2 12:12 |只看该作者
金铃子 发表于 2025-8-2 11:03
这个按新韵读蛮好啊?难道把一念成仄声好听?

你仔细读读,这一句有三个入声字,另外29楼对句中还有两个入声字。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8-2 12:08 |只看该作者
(七)关于现代诗韵

正好谈到现代诗韵,下面先介绍一下《现代诗韵》一书有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书中对每个韵的组词做了一定的归纳。就现代汉语的韵母而言,韵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术语称为十三辙,意思就是十三个韵部,为了让你好记,还从每一类韵部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替数字,这样比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声。即,

  1、花部:a;ia;ua
  2、歌波部:o;uo;e
  3、些部:ie;ue
  4、姑部:u;
  5、衣、居部:i;ü;er
  6、开部:ai;uai
  7、飞部、ei;ui
  8、高部、ao;iao
  9、收部、ou;iu
  10、山天部:an;ian;uan
  11、根部:in;en;un
  12、方部:ang;iang;uang
  13、东声部:eng;ing;ong;iong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8-2 11: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8-2 09:17
举个有点极端的例子说明一下不考虑入声有多严重。如伟人的一句诗:
三十一年还旧国,如按新韵平仄为:
平平 ...

这个按新韵读蛮好啊?难道把一念成仄声好听?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8-2 10:51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8-2 09:17 |只看该作者
举个有点极端的例子说明一下不考虑入声有多严重。如伟人的一句诗:
三十一年还旧国,如按新韵平仄为:
平平平平平仄平

完全不合律,读起来怪怪的。但按平水韵合律,颇有韵律美。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8-1 19:26 |只看该作者
秦鲁子 发表于 2025-7-30 21:01
这样的梳理,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我依照秦似《现代诗韵》十三辙,写古诗词15年(1990-2005); ...

十多年前写过一个帖介绍过《现代诗韵》十三个韵部最为宽松,主要是讨论关于现代诗与歌词的押韵,比较合适可平仄通押。当然自由体诗有些不押韵了。
感觉写格律诗词还是平水韵好,至少要考虑到入声字的使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7-31 08:41 |只看该作者

想想按平水韵写诗词,无形中是对传统汉语的传承…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7-30 21:01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梳理,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我依照秦似《现代诗韵》十三辙,写古诗词15年(1990-2005);之后,依照《中华新韵》十四韵,写了20年。
但,一直没有仔细研究韵律发展史。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7-29 21:20 |只看该作者

汉语言文化是地球四大文明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7-28 21: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哈保奎诊所 于 2025-7-28 22:00 编辑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7-28 21:25
意思不明。是关于押韵的吗?有四个同韵字。还是方言?

是一本古老字典的查字口诀,就像波坡摸彿那样。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接触到的,字典的名字好像叫“九宫······(字典或检字或者其他)”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7-28 21:25 |只看该作者
哈保奎诊所 发表于 2025-7-28 16:52
这个厉害!
有一请教。记得有个字典,记得一句口诀:见甘其刊小鼾银安。老师对这个有无了解?

意思不明。是关于押韵的吗?有四个同韵字。还是方言?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7-28 21:08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25-7-28 16:38
只有岭南人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音,所以,不少诗词在粤语里比普通话更押韵。

南方方言似保留古汉语的“活化石”。像长三角一带的方言很容易判断入声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7-28 16:52 |只看该作者
这个厉害!
有一请教。记得有个字典,记得一句口诀:见甘其刊小鼾银安。老师对这个有无了解?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7-28 16:38 |只看该作者
只有岭南人才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音,所以,不少诗词在粤语里比普通话更押韵。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7-28 16:37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7-27 18:02
据说民国时代决定“国语标准音”选定时仅微弱优势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主。

标准的普通话并不是诞生在北京,是哈尔滨。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7-27 20:29 |只看该作者
民国初年,语音标准究竟选“北音”还是“南音”,各有支持者。例如,江浙等地推崇苏州话“雅言”、南京话(明清时期有“南京官话”之称);北方学者主张以“北平话”为正。
1920年代,开过几次“国语统一会议”

最著名的是1926年“国音统一会”,确定以“北平语音”为主。
据传,会议最后投票结果“北方音”仅以1票微弱优势胜出,否则可能采用南京话/南方音系为普通话标准。
此事虽有些流传成分,但反映当时南北音系并无绝对主次之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7-27 18:18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7-27 18:02
据说民国时代决定“国语标准音”选定时仅微弱优势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主。

记错了,想当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7-27 18:02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7-26 10:49
台湾地区似乎没有引入汉语拼音,也没有实行简化字,是否台湾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对我这个对古 ...

据说民国时代决定“国语标准音”选定时仅微弱优势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主。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7-27 03:44 |只看该作者
跟着老师文字好好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7-26 20:12 |只看该作者
(六) 南曲和北曲代表性的作品实例

下面分别举一例北曲代表作和南曲代表作,并简要点评其风格以及与入声的关系。

1. 北曲代表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

这是元代杂剧家的北曲小令代表,非常著名。
语言质朴,意象分明,音节短促明快,平仄变化自然。
押韵字以“家”“马”“下”“涯”为韵,属当时北方语音系统,原有入声字“马、下”在北方口音中已随声调分流,读起来合乎普通话语音。
整体风格豪放冷峻,情感外露,节奏感强。

2. 南曲代表作
高明《琵琶记·出队子》选段(昆曲)

一更鼓,声声催短鬓,
两地有心人,云山自阻隔。
谁料得,中秋无月影,
空教人老尽望乡白。

点评:

出自元末明初高明的《琵琶记》,是南曲古典戏剧的代表性片段。
文辞婉转,音节更细腻、冗长,有丰富的韵味。
以南曲宫调创作,许多字原为入声,并严格押韵,朗诵(尤其用苏州话、昆曲语音)入声音节分明。
用普通话读,仍能体会其委婉、抒情以及句尾的柔美尾音,适合南方方言音系。

3. 小结与比较
北曲,如《天净沙·秋思》,短促明亮,基本无入声,情感直接。
南曲,《琵琶记》等,旋律迂回婉转,入声音节仍有体现,适合作诗、曲、唱腔细腻、委婉的抒情表达。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7-26 17:29 |只看该作者
(五)关于南曲和北曲

南曲与北曲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戏曲(杂剧、南戏)音乐体制的两大重要分支,二者在地域、声腔、风格、语言音韵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而“入声”在它们的构建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以下作些较为详细的说明:

一、什么是南曲与北曲?
北曲,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代表剧种有元杂剧、散曲等。
南曲,最早兴起于南方,用于南戏,后发展为昆曲等南方剧种的音乐基础。

二、南曲与北曲的主要差异

1. 音乐风格与曲牌体系
北曲
风格豪迈、激越,节奏感比较强烈。
曲调短小,直接明快,适于表现大气、刚健的情感。
曲牌系统以北曲曲牌为主(如〔双调〕、〔仙吕〕等)。
南曲
风格婉约、柔美、委婉细腻。
曲调拉得较长,旋律优美流畅。
曲牌系统以南曲曲牌为主(如〔越调〕、〔南吕〕、〔正宫〕等)。

2. 语言和音韵特点
北曲
主要用北方民间口语(即元代北方官话/中原汉语),
音节简短,停顿明快。
入声字已基本消失,与北方音系演变一致。
南曲
主要用江南、苏州、嘉兴地区的方言。
音节较长、细腻,语气多婉转。
大量保留入声字的运用(尤其在韵脚、押韵上),与南方方言音系保留入声相符。

3. 韵脚与平仄
北曲
平仄不拘,押韵方式自由。
入声字因北方音系演变,已入平、入去、入上,不再单独成为韵类。
南曲
对音韵(包括入声)极为讲究,需要遵守声调、平仄等规定。
曲韵区分平、上、去、入(特别注重入声),谱曲时十分讲究音节和韵律搭配。
使得南曲在风格上更加婉转、动听。

4. 剧种与艺术表现
北曲:例如元杂剧、散曲,表现形式简练、直接。
南曲:如南戏、昆曲,注重抒情写意和旋律性。

三、南曲北曲与入声的关系
北曲反映的是北方汉语发展趋势(宋元后北方入声消失),曲调/押韵对入声无严格要求。
南曲保留了大量入声特点,押韵、行腔、节奏较多依赖入声字,这和使用地区的南方方言直接相关。入声是南曲旋律婉转、节奏丰富的“秘方”。

四、总结
北曲:节奏短促、豪迈、入声消失,语言上口,适北方语音。
南曲:旋律悠长、宛转细致、入声保留,是南方语音美感的载体。
入声字在南曲中有极高地位,是南北曲根本音韵差别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7-26 17:28 |只看该作者
下面介绍一下南曲和北曲的特点和异同,就能大致知道入声的演变历史过程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7-26 15: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7-26 10:49 |只看该作者
时光深处 发表于 2025-7-26 09:29
(四)关于入声字音的演变

“入声”是汉语语音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演变对现代方言和诗词音韵格律影响 ...

台湾地区似乎没有引入汉语拼音,也没有实行简化字,是否台湾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对我这个对古体诗词没有研究,在通俗一点就好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7-26 10:32 |只看该作者
汉语言,博大精深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7-26 09:29 |只看该作者
(四)关于入声字音的演变

“入声”是汉语语音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演变对现代方言和诗词音韵格律影响颇深。以下作些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入声”?
“入声”是中古汉语(大致隋唐宋时期)中的四声音调之一(平、上、去、入)。
特点:

入声字以塞音(p、t、k)结尾,即音节收尾时气流被阻断,音较短促。
如:“百、急、国、发、麦、绣”等。

二、入声字的历史演变
1. 古代(中古汉语)
《切韵》等韵书明确列有入声。
入声字约有五百多个,主要以 -p、-t、-k 结尾。

2. 北方官话的变迁(普通话/现代汉语的前身)
随着语音演变,塞音收尾消失:
汉字尾音由-p、-t、-k消失,只余元音或鼻音。
入声字分流到平声、上声、去声,消失为独立声调。
例如,“白(bái)”入平声,“屋(wū)”入平声,“国(guó)”入阳去声,“急(jí)”入阳平声等。
到了现代普通话,入声消亡。

3. 南方方言的保留和差异
较多南方方言保留或残留入声特征:

粤语(如广州话)
入声独立存在,仍保留末尾-p、-t、-k。
例如:“百(baak3)”、“国(gwok3)”、“发(faat3)”。
闽南语/台语
残留入声,结尾-p、-t、-k 发音明显。
吴语(如上海话)、赣语、湘语等
有些存在弱化、合并的现象,但比普通话保留更多入声痕迹。
客家话
也大多能听出入声字结尾。

4. 入声的消失与格律诗
诗词格律、对仗、押韵仍有“入声韵部”,但普通话朗诵时很大程度按声调分流情况读(“平水韵”或“广韵”分类仍保留入声,北方话已无专门入声)。
现代人读古诗词时,南北方会有朗读差异。

三、典型举例
古代字音(入声 ending)现代普通话粤语闽南语
国 (kuok)guógwok3kok
百 (baek)bǎibaak3pek
急 (kip)jígap1kip
马 (ma) 入声mǎmaa5bé (古音)

四、总结
入声字本为以-p、-t、-k极收音节,短促有力。
北方官话/普通话已无入声,入声字各自流到平、上、去三声。
南方如粤语、闽南语等仍保留明显入声特征。
入声的改变深刻影响了现代诗词朗诵及方言分化。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7-26 09:28 |只看该作者
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即入声的消失。而“平水韵”是有入声部的,在现今赏写古诗词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下面作些探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