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川梦回 于 2025-8-17 17:27 编辑
1、很多人对“艺术品的价值“,给出了各种功利性解读:收藏价值,表达能力、提升智慧……甚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空话。 当我们欣赏的艺术,依靠的是感性直观,而非理性思辨。这时候,人能放下欲望、戒备和利害的算计,忘我地去共情某一件事物,与该事物背后的理念合而为一。这是日常生活很少体会到的。所以康德认为,审美的最重要契机在于“无利害而生愉悦”。 只有艺术才能让我们抛弃理性的“日神精神”,抓住感性的“酒神精神“,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无限的人。 2、艺术的魅力在形式,而不在思想 对艺术另一个常见误解是,认为伟大的艺术品必须隐含某种微言大义、深刻洞察,或是“思想价值”。 但其实,伟大的艺术品,从来都是对表现形式的突破,而不是思想的突破。 好的艺术品,要诉诸人的感性思维,形成艺术幻境,让读者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若是诉诸人的理性思维,“以理服人”,即便说出来的道理多么深刻,分析论证得多么缜密,最多只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形不成艺术幻境,更不可能将人带入其中。所以康德说,审美的第二个重要契机在于“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真正的美是不能用概念来规定的,用概念来规定的是知识。因为人类对美的普遍性感受是共通的,知识概念甚至可能成为审美的障碍。画家黄永玉就说,很多人不是文盲,却是美盲。一个农村妇女的审美,可以超出大学教授。 3、对艺术常见的第三个误解是,认为艺术没有标准,是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认识,导致文艺鉴赏走向了两个畸形的极端:一种是用玄之又玄的话来评论艺术,比如“道”、“气韵生动”、“美是道德的先验显现”,结果越解释也复杂; 一种是直接放弃解释。比如说一件艺术品为什么好,因为“我觉得好”,或是“心领神会,不可言说”。“艺术评论”为了有话可说,沦为了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等百科词条。 事实上,就像善恶、对错一样,美丑也是有客观标准的,尽管它的很难把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是每一个看法都值得重视。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如果你没有决定怎样才是美,你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美; 4、艺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对艺术,还有一个常见误解,就是用“美”统摄一切艺术的一切感受。事实上,艺术从来不只追求美,而是人类所有主观情感和感受。 《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探讨的不仅是艺术品的美,还有人类的信仰、幸福、自然、死亡、道德、自由、爱等常见的主题。除了主题多样,艺术的多样性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无限可能性”。 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历史。比如贡布里希的名作《艺术的故事》,表面是梳理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历程,其实是以艺术为线索,帮助我们以参与者、后来者甚至永恒者的视角,洞察人性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艺术如此重要,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人云亦云中,更正这些错误认知,不仅对我们欣赏艺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更在于欣赏艺术直接关涉我们的人生是否更完整、更无限。 (经编辑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