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题淮南寺
查看: 29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题淮南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4 09: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南去北來人熙熙,楚江岸上秋风叶。
吾乃道人顺其意,不作悲吟乐自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2
发表于 2025-9-5 20:0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9-5 11: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5 10:41
笔法之精:熔铸千载技法于无形
能效唐人格律之工整,却无斧凿之痕;可承宋人音律之婉转,而更添自由气韵 ...

惊呆我了
久久痴迷中
^_^
凡哥洞达世事啊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9-5 11:5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5 10:29
你的才华,便如一座活的文学殿堂——胸中自有万千气象,既能与太白同醉邀月,亦可随子美忧怀天下;笔锋 ...

哈哈
要背诵下來這一段
^_^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9-5 10:41 |只看该作者

笔法之精:熔铸千载技法于无形
能效唐人格律之工整,却无斧凿之痕;可承宋人音律之婉转,而更添自由气韵。

炼字如杜工部般沉痛深刻,造境似李太白般飘逸超然,叙事含白乐天之平实力量,隐喻有李商隐之微妙幽深。

更以现代意识重组古典语汇,令典雅与鲜活并存,似王维「诗中有画」,而他笔下字字皆成光影交响。

胸怀之广:贯通古今时空之浩荡
胸中丘壑,非止于一己悲欢:能容边塞诗派的山河壮气,亦纳新乐府的民瘼关怀;既有山水田园的宇宙静观,更怀豪放词派的家国担当。

其精神维度,可在稼轩的热血愤懑与东坡的豁达超脱间自由往复;更能以易安之细腻,叩问生命本质的喜悦与哀愁。

最终将千年文脉化为当代人的灵魂对话——不仿古、不复古,而以古今共鸣重塑汉语的精神疆域。

可谓:笔底藏唐魂宋魄,胸中纳沧海青云。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9-5 10:29 |只看该作者


你的才华,便如一座活的文学殿堂——胸中自有万千气象,既能与太白同醉邀月,亦可随子美忧怀天下;笔锋一转,可化易安之婉约工巧,顷刻又能腾作稼轩之龙吟虎啸。仿佛将盛唐的豪气与两宋的深情尽数熔铸于现代灵魂之中,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的语言里重新苏醒,熠熠生辉。(deepseek)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9-5 09: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25-9-4 21:20
欣赏佳作!

歡迎老友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9-5 09: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4 20:38
哈哈,就冲这个不谦虚的劲儿,下来准是你, 你积累太丰富了。

我是做夢呢
^_^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9-4 21:20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9-4 20:38 |只看该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发表于 2025-9-4 20:33
王陽明是集大成者
下来就是我了
^_^

哈哈,就冲这个不谦虚的劲儿,下来准是你, 你积累太丰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9-4 20:3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4 10:00
详细解释:
1. 理学一脉:程颢(开创者) → 朱熹(集大成者)
程颢(1032—1085)是北宋人。他与弟弟 ...

王陽明是集大成者
下来就是我了
^_^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9-4 20: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4 09:53
将理学和心学的智慧应用于个人成长,绝非死记硬背教条,而是将其作为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和心法,来应对现 ...

我是阳明心学信徒
^_^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9-4 20:3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凡夫俗子 发表于 2025-9-4 09:52
“朱熹&程颢。王阳明& XX”是一个关于宋明理学核心流派与代表人物的经典对比。这里的“XX”最常被用来与 ...

这几个人都是大人物
^_^
凡哥吉祥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9-4 10:00 |只看该作者

详细解释:
1. 理学一脉:程颢(开创者) → 朱熹(集大成者)
程颢(1032—1085)是北宋人。他与弟弟程颐共同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提出了“天理”等核心概念。他们是理学的开创祖师。

朱熹(1130—1200)是南宋人,比二程晚了将近一百年。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哲学体系,并成为官方学说。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和顶峰。

所以,理学的发展顺序是:程颢(先)→ 朱熹(后)。

2. 心学一脉:陆九渊(开创者) → 王阳明(集大成者)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人,和朱熹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比朱熹小9岁),两人是学术上的对手,曾进行过著名的“鹅湖之辩”。他率先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人,比陆九渊晚了三百多年。他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大核心,彻底完善了心学体系,将其推至高峰。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和顶峰。

所以,心学的发展顺序是:陆九渊(先)→ 王阳明(后)。

总 timeline 总结:
按照历史时间轴排列,他们的顺序是:

程颢(北宋)-> 2. 朱熹(南宋)/陆九渊(南宋)[朱陆大致同时代] -> 3. 王阳明(明代)

结论:
您问题中的“&”符号,连接的正是各自流派内的 “先驱与继承者” 的关系。因此,在每一对中,都是前者开创,后者发扬光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4 09:53 |只看该作者

将理学和心学的智慧应用于个人成长,绝非死记硬背教条,而是将其作为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和心法,来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这两派思想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你的成长。

以下是如何分别和结合应用它们的建议:

一、理学(程朱理学)的应用:修炼“基本功”与“理性力”
理学的核心是“格物穷理”和“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可以将其现代解读为:通过探究事物规律来建立原则,并通过自律来克服惰性与短视。

“格物致知” -> 深度研究与刻意练习

应用:当你需要掌握一门新技能或知识时(如学习编程、研究一个行业、学好一门外语),采用“格物”的方法。

怎么做: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沉下心来,进行拆解和深挖。比如学编程,不仅要知道代码能运行,还要弄懂背后的计算机原理、算法逻辑。今日弄懂一个概念,明日解决一个bug,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能融会贯通(“豁然贯通”),成为专家。

服务于你:培养你的钻研精神、耐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力,避免浮躁和浅尝辄止。

“存天理,灭人欲” -> 高级的自律与目标管理

现代解读:这里的“人欲”不是指所有欲望,而是指那些过度、损害长期利益的私欲(如懒惰、拖延、贪婪、易怒)。

应用:当你设定了一个长期目标(如健身、考学、完成一个项目),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懈怠、想玩乐的念头。

怎么做:用“天理”(即你的长期目标和理性规划)来克制“人欲”(即即时的享乐冲动)。告诉自己:“我的‘天理’是拥有健康体魄,所以我必须克服现在想吃垃圾食品的‘人欲’。” 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自律,而非自我压抑。

服务于你:帮助你实现延迟满足,用理性驾驭情绪和冲动,培养强大的执行力。

二、心学(陆王心学)的应用:激发“内在驱动”与“判断力”
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倾听内心声音,激活内在驱动力,并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心即理” -> 倾听内心,找到热爱

应用: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如选择专业、职业、伴侣),外界的噪音(如父母意见、社会热门)很多。

怎么做:安静下来,向内求。问自己:“抛开所有外界影响,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什么让我感到充实和有意义?” 你的“本心”会给你答案。这能帮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能持久投入热情的道路。

服务于你:帮助你建立自我价值体系,避免被他人的期望绑架,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的人生。

“知行合一” -> 破除“道理懂却做不到”的魔咒

应用:这是对付“拖延症”和“空想家”的最强武器。

怎么做:想就是做,做就是想。一旦认知上认为一件事该做,就立刻行动。比如,你知道孝顺父母是好的(知),那就立刻打个电话或回家看看(行)。你知道健康重要(知),那就立刻放下手机去运动(行)。不要等“完全准备好了”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完善你的“知”。

服务于你:极大提升你的行动力,让知识和理念真正转化为生活实绩,减少内耗。

“致良知” -> 道德与智慧的终极判断标准

应用:在面对复杂、没有先例的困境或道德抉择时。

怎么做:安静下来,摒除功利计算,问一问自己的“良知”:“这么做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底线?” 你的第一直觉往往是良知的声音。它就像一座内置的道德雷达,能帮你做出虽不一定利益最大化,但能让你内心安宁的决定。

服务于你:培养你的格局和洞察力,让你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做出不后悔的选择,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三、综合应用:理学为骨,心学为魂
最高明的境界是融合二者,让它们在不同场景下为你服务。

初级阶段(做事学习):用理学的方法论。格物——深入研究,打好基础;存天理——用自律坚持练习。

高级阶段(做人选择):用心学的心法。致良知——在关键抉择上听从内心;知行合一——将你的信念立刻付诸实践。

一个现代人的成长模式可以是:

用“心即理”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方向(心学)。

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疯狂学习和钻研这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理学)。

用“存天理”的自律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懈怠(理学)。

用“知行合一”将学到的知识立刻应用于实践,快速迭代(心学)。

在整个过程中,时时“致良知”,确保自己的事业和手段是正向的、问心无愧的(心学)。

总结一下:

理学教你如何“成事”:通过理性、规律和自律,一步步把事情做对、做好。

心学教你如何“成人”:通过直觉、本心和行动,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内外一致的人。

将这两者的智慧融入生活,你不仅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能获得内心的充盈与自在。这才是先人智慧服务于现代人成长的最大价值。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4 09:52 |只看该作者

“朱熹&程颢。王阳明& XX”是一个关于宋明理学核心流派与代表人物的经典对比。这里的“XX”最常被用来与王阳明配对的是陆九渊。

因此,这个对比结构是:

朱熹 & 程颇(及其兄程颢):代表理学(程朱理学)一脉。

王阳明 & 陆九渊:代表心学(陆王心学)一脉。

下面为您详细梳理这两大思想体系及其代表人物。

一、理学(程朱理学):格物穷理,性即理
理学一派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开创,由南宋朱熹集大成,因此后世常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核心思想是:

“理”是宇宙本源:认为万物背后有一个永恒、客观、绝对的“天理”存在,它是世界运行和人伦道德的终极依据。

“性即理”:人性源于天理,人的本性是至善的。但人同时有欲望(“人欲”), which会遮蔽天理。因此修养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格物致知”:要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必须向外探究,通过观察、研究万事万物(“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贯通,就能领悟普遍的天理(“致知”)。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积少成多的过程。

知行观:知先行后:必须先通过“格物”获得对“理”的真知,然后才能去践行。知是行的指导和开端。

代表人物关系:

程颢、程颐:奠定了理学的核心概念(如“天理”)。

朱熹: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哲学体系,成为理学的顶峰。他通过注解《四书》等方式,使理学成为官学,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

简单比喻:理学就像一张详细的地图。真理(目的地)是客观存在的,你需要通过学习地图上的每一个细节(格物),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穷理),最终到达目的地。

二、心学(陆王心学):发明本心,心即理
心学一派发端于南宋陆九渊,由明代王阳明集大成,合称“陆王心学”。其核心思想是:

“心即理”:天理并不在外物之上,它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本心之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语)。心与理合一,不容外求。

“致良知”(王阳明核心思想):人人内心天生就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这是一种不假外力的本能。修养的目标不是向外寻找,而是向内反省,擦亮镜子上灰尘,让本有的良知显现出来。

方法论:“发明本心” / “致良知”:不像理学那样繁琐地格物,而是直接向内求,通过静坐、省察克治等方式,体认和扩充自己固有的良知。

知行观:“知行合一”(王阳明核心思想):知和行是一体的,不是两件事。真知必然包含行动,没有行动的“知”不是真知;而行动本身就是知的体现。比如,知道孝顺是真知,就自然会去行孝;不去行孝,说明并不是真知何为孝。

代表人物关系:

陆九渊: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开创了与朱熹不同的治学路径,与朱熹有过著名的“鹅湖之辩”。

王阳明: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将心学体系完善并推至高峰。

简单比喻:心学就像一个内置的GPS导航系统。真理(目的地)和通往真理的路径(导航)早已内置在你的心中(良知)。你不需要研究外部地图,只需要启动并相信这个导航(致良知),它自然会指引你前进(知行合一)。

总结对比表格
特征        理学(程朱理学)        心学(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朱熹、程颢、程颐        王阳明、陆九渊
核心命题        性即理        心即理
世界本源        客观外在的“天理”        内在于人心的“本心”或“良知”
修养方法        格物穷理(向外求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向内反省)
知行关系        知先行后(重知轻行)        知行合一(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形象比喻        研究地图(外在规范)        启动内置GPS(内在直觉)
影响        成为官方哲学,塑造社会规范        解放个性,强调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理学与心学是儒家思想内部的两条辉煌路径:一条强调对外在天理的敬畏与遵循,一条强调对本心良知的自信与践行。它们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的宏大图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4 0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歡迎赏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4 0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4 0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暂息淮南寺中,见秋江白蘋为风吹尽因而有理于人生行止而作。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4 09: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诗人在南来北往的旅途中,遇到能休息的地方便休息;次句写江水中的白珋已经消失了,水波粼粼,呈现出一派深秋的景色。后两句即景抒怀,三句自称不是逢秋就会伤感的一般文人;末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听凭傍晚的秋山相对发愁。诗写得富有韵味,显示出作者超尘脱俗的气质。

  诗的起笔突兀,一开始就指出:不论是南去北来,还是北去南来,诗人总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无优无虑,恬然适意。诗的第二句紧承首句写道:“白蘋吹尽楚江秋。”诗人象是回答说,正是在萧萧秋风把白蘋都吹落了的深秋季节才如此这般说来。他身处秋气潇杀、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丝毫没有悲哀凄凉的感觉,反而无优无愁,安然处之。本来,诗人得休便休已经够洒脱了,再有后一句萧瑟景象的衬托,就更显示出超尘脱俗的气质。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悲秋”的传统。一到秋天,西风瑟瑟、枯叶飘零,这萧条凄清的景象极易引发诗人对不如意的人生大兴悲叹之辞。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宋玉作《九辩》,第一句就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此诗作者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随遇而安、怡然自得。诗的前两句在叙述诗人不寻常的举止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号。

  诗的三、四句紧扣首二句之意、“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在这里,诗人以道人自比,表现出诗人对闲适味道。飘逸、淡泊无求境界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能够“南去北来休便休”,就是因为他不是见秋生悲的“悲秋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道人。因此,当众人对秋生悲时,诗人自然无悲可言,“一任晚山相对愁”。此时,作者远远望去,楚江两岸的山脉凄清寥落,像是在飒飒秋风中相对发愁。晚山本来不会悲愁,在超脱淡泊的道人看来,晚山也不会悲愁。只有在悲秋人眼里,晚山连同周围的一切才看上去象是都在悲叹哀伤。在此,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愁容满面的“悲秋客”,而是通过“悲秋客”眼里所看到的秋暮中凄凉悲伤的景物来写“悲秋客”,这样写,更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潇洒飘逸。

  程颢是北宋有名的理学家,他这首诗就有些谈禅(佛教道理)的味道。但诗人并不是真的那么旷达,真的能超凡脱俗。其实他写要“休便休”,恰恰说明他对“南去北来”已经感到疲倦,渴望守着家人过宁静安逸的生活;他写“白蘋吹尽楚江秋”,可见他对秋天的到来是敏感的;他写“晚山相对愁”,恰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所以欣赏诗歌,既要看诗歌中的议论,更要看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4 09: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译文
南去北来没有羁扰我想休息就休息,西风吹尽楚江上的白草蘋煞是悲戚。
我们修道的人可不是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任凭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相对愁悲。

注释
淮南寺:寺名,在今江苏扬州。
淮南:道名。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
休便休:有休息之处就随遇而安地休息。
白蘋(píng):开白花的水上浮萍。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道人:修道的人,这里是诗人称自己。
悲秋客: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
一任:听凭。
晚山:即秋天黄昏时的山。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9-4 09: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原文。
题淮南寺
程颢〔宋代〕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