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革命》简介
一、 核心信息
书名: 《学习的革命》
作者: 戈登·德莱顿(Gordon Dryden)【新西兰】 & 珍妮特·沃斯(Jeannette Vos)【美国】
首次出版: 1993年(英文原版),1990年代末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
核心主题: 批判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一种基于脑科学和新技术的、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呼吁对全球教育体系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二、 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一刀切”式、以灌输和记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过时,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它必须被一场彻底的“革命”所取代。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将传统学校比作“工厂”,批量化生产学生,压抑了个性、创造力和好奇心。
强调死记硬背,而非理解和应用。
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革命”的方向:新的学习理念
学习如何学习: 本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认为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元认知)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基于脑科学: 介绍了当时关于大脑研究的新发现,主张学习方式应符合大脑的工作原理。例如:
多种感官协同: 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来学习(如使用思维导图、音乐、游戏等),效果远胜于单纯阅读。
环境与情绪: 积极、放松、充满支持的环境更有利于学习。
终身学习: 学习不再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专利,而是贯穿人一生的持续过程。
介绍具体的学习技巧与方法:
书中大力推广了快速阅读法、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和思维导图(由托尼·布赞推广)等工具。
强调了从实践中学习(“做中学”)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预言技术的作用: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该书就极具前瞻性地预言了交互式多媒体、光盘和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将对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实现个性化、互动式的学习。
全球视野:
书中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成功案例和新型学校模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球化的视角,说明变革是可能且正在发生的。
三、 历史影响与评价
巨大成功: 这本书在90年代是全球范围内的超级畅销书,尤其在中国,销量达数百万册,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模式的大讨论,影响了整整一代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积极意义:
启蒙作用: 它将许多先进的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了大众,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激发热情: 它点燃了人们(尤其是家长)对教育改革和探索新学习方法的巨大热情。
争议与批评:
“万能药”倾向: 批评者认为其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化,提出的方法像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但缺乏严谨的科学实证基础。
商业化倾向: 其推广的某些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培训课程带有较强的商业色彩。
理想化: 书中描述的一些愿景在当时看来过于理想化,难以在主流教育体系中全面实施。
四、 总结
《学习的革命》与其说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具有煽动性和启发性的“宣言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其提出的每个方法都绝对正确,而在于它成功地挑战了人们对教育的固有观念,播下了变革的种子。
在今天看来,书中预言的许多趋势(如在线学习、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现实,这证明了其核心思想的前瞻性。尽管存在争议,但它无疑是20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类书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