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epseek 倾情奉献 丰子恺口吻
近日听得一些年轻朋友高谈,说人性与道德皆是老调,因时因地而变,不足为道了。听后,不免想起园中那棵老树,年年岁岁,枝叶虽四时不同,其亭亭如盖,遮风避雨之根本,何曾变过?那理性与逻辑,便是哲学的老根,扎在人心的土壤里,是超乎时光流转的。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种下的那粒思想的种子,至今仍在西学的园地里开着花呢。所谓“过时”,只怕是看花人自己的心浮躁了。
又说那后现代的风气如今盛行,凡事讲个“相对”。这原也不错,如同说园中的花,红有红的娇,白有白的洁,各有其美。但若因此便说世上再无共通的赏心悦目之法,乃至认为拔尽百花、只留荒芜也无不可,那便是走了极端。须知在关乎人间温饱、生死尊严的大节上,那点普遍的仁心与善意,仍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是寻常百姓家灯火相传的常理。这或许便是“普世”二字的真义罢。
至于有些朋友,一面将故纸堆中的“食色性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圭臬,另一面却又说普遍人性是虚幻,这便令人困惑了。好比一人,清晨赞叹阳光温暖,午后却又矢口否认世上有太阳,岂不是自相矛盾?细想来,他们所疑者,并非“道德”本身,而是那“人性”。因人性之中,自有天然的同情与不忍,见他人之苦便会心有所恻。这恻隐之心,有时会与他们所重的“家国天下”之业相抵牾。于是,便将这“人性”轻轻搁置了。
如此一来,行事便有了双重尺度。谈及“忠孝节义”,那是万万不可变通的,无论情境何等极端,都须凛然遵守,宛如圣人再世,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但若事涉个体之悲欢、生死之恐惧,则又可“通权达变”,为那宏大之名目而让路了。同是“普遍”二字,用于律己之道德时,便坚如磐石;用于体恤他人之人性时,却化作流水,这是为何呢?
譬如围城之中,为“守护文明”而行了那般不忍言之事,事后又振振有词,说“并非道德与人性在起作用”。此种论调,恰似掩耳盗铃,既欺人,亦自欺。那被牺牲的,是何其具体的悲恸与恐惧;被颂扬的,又是何其抽象的宏大与崇高。其中的矛盾,明眼人一望便知。
世间道理,贵在一个“通”字。心通则理通,理通则事通。若自家心中先筑起高墙,将人性与道德生生割裂,厚此而薄彼,那么道理便再也流不通畅,只会淤塞成一片思想的泥沼了。
人间的进步,不在标新立异,而在守护那一点亘古不变的、温暖的、善良的“人间味”。这味道,穿越朝代更迭,依然能滋养人心,这便是最大的“普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