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思想者 于 2025-9-15 16:33 编辑
权力固化属于典型的“封闭权力结构”,也就是寡头—世袭—垄断型体制。如果暂时抛开价值判断,仅从“好处”这一纯工具理性角度观察,它确实会在某些阶段、某些条件下产生若干“效率红利”或“秩序红利”。可以把这些“好处”概括为以下八点:
1. 决策链极短,反应速度高
权力集中在一小圈相互熟悉、利益高度绑定的群体里,无须反复协商、投票或听证,重大政策可以“一夜之间”转向。遇到外部冲击(战争、金融危机、疫情)时,这种“秒批”能力可能带来生存优势。
2. 政策延续性强,大型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
权力不受周期性选举或舆论翻盘的干扰,动辄十年、二十年的超级工程(高铁网、航天计划、水利系统)可以持续追加投入,不会出现“新官不理旧账”。
3. 共识成本低,内部交易费用小
同一伙人长期共事,彼此知根知底,潜规则、暗语、家族网络替代了正式制度,大大降低了“缔约—监督—执行”的费用。对需要快速汲取资源、集中投向优先领域(军工、基建、重化)的后发国家来说,这种“熟人社会”式治理能在短期内放大财政乘数。
4. 信息“黑箱”带来谈判筹码
外部势力(外国政府、跨国资本)很难弄清内部真实权力分布与决策流程,于是只能跟“核心圈子”整体打交道,反而强化了该小集团的议价能力和勒索能力(rent-seeking power)。
5. 意识形态包装更容易“一以贯之”
无需担心选举周期里反对党的“翻案”,官方叙事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强化同一套象征体系(领袖、党、祖国三位一体),降低统治合法性的“营销成本”。
6. 精英吸纳路径清晰,降低“黑马”风险
权力入口只对少数背景可靠、履历可控的候选人开放,外部“黑天鹅”式人物很难异军突起,体制被“局外人”颠覆的概率下降。
7. 暴力机器易保持忠诚
军队、情报、警察的高层与核心权力集团往往是同一军校同期、同一派系甚至同一家族,形成“互保”结构,政变风险相对较小。
8. 可以“以时间换空间”做长周期博弈
封闭集团知道自己大概率能把权力传给孩子或门生,于是更愿意投资那些短期无收益、长期却可巩固国家地缘与资源优势的“超长期项目”(海外港口、稀缺矿产、前沿科技),而民选政府通常受任期掣肘,很难布局30 年以上的战略。
——看似“高效”背后的高昂代价——
以上“好处”都属于“短波段—高振幅”的红利,往往集中在体制寿命的前 20~30 年;随后就会因缺乏外部纠错、信息封闭、继承危机而陷入:
1. 精英再生产窄化——“圈内通婚”导致治理能力退化;
2. 继承冲突——老一代无法摆平安抚各房儿孙,爆发宫廷式内斗;
3. 社会创新停滞——垄断利益阻断新技术、新资本、新人才;
4. 合法性透支——长期绩效不再,只能加码镇压与宣传,成本陡升;
5. 外部结盟困难——国际资本与盟友因“规则不透明”而减少长期投入。
历史经验表明,封闭权力结构在“追赶型工业化”或“总体战”阶段可产生爆发式效能,但几乎无一逃脱“三代递减”魔咒:第一代靠革命或战争锤炼出的强执行力,第二代靠继承余威与资源红利,第三代则普遍陷入腐败、僵化、分裂或外部围剿。最终,前期省下来的“制度成本”会以几何级数方式反弹,形成系统性崩塌或长期停滞。
因此,从工具理性角度承认它“曾经快过”,但从长期生存与文明竞争角度,它并不能提供可持续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