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董桥散文是一处独特的风景z
查看: 543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董桥散文是一处独特的风景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6-30 1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有人说:你一定要看董桥;有人说:你不一定要看董桥。文学姹紫嫣红;看官各有所好。对于董桥散文,你看也罢,不看也罢。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董桥散文内容与艺术皆有特色,进而形成独有的整体风格。



我看董桥,缘于柳苏先生的那句话——你一定要看董桥。柳苏先生说:“用香港人的习惯语言,他的散文真是‘一流’,不仅在香港,在台湾,也在大陆。我这是说文字,尽管我并不同意他的一些说法和想法。”[1]这两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董桥的文字是一流的。这么说,柳苏先生要我们看的是董桥的文字。有些论者说,董桥散文只有文字,没有思想。因此,他们打出旗帜——你不一定要看董桥;你一定要少看董桥。一个叫谈瀛洲的论者就认为董桥的散文“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2]文学就是一座后花园,什么奇花异草都有,姹紫嫣红开遍。好作家的后花园往往独具风格,自成一体。从这一点来说,董桥是值得肯定的。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审美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所以没有什么“一定要看”或者“一定不要看”的文学。董桥的散文在内容和艺术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读者看也罢,不看也罢。

董家后花园——姹紫嫣红
董桥散文内容博杂:语文小品、记人记事,古玩鉴赏、念旧怀古,针贬时弊……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文字是肉做的    人心是肉做的,文字该也是肉做的。董桥这样说。董桥对文字很敏感。他说:“我在传播界工作了十几年,经历了工作上接触的中文与英文不断蜕变,日积月累,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对文字变得格外敏感。”“所谓对文字敏感,其实是摸透那个字的底细,注意人家怎么用,自己盘算取舍,对之日久生巧,懂得发挥字的生命。”(《“获”得个混血儿》[3]文学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而董桥在殷勤地捉字虱。他的语文小品结集出版,名为《文字是肉做的》,探讨的主题就是语言文字。每篇都从细微处着笔,结集起来则意义不小。《先求达意》、《不要经典要经读》、《有物、有理、有方》、《不必优雅,但求体面》、《文字是肉做的》、《文章不长皱纹》,从这些题目中可以看出董桥对文字的要求。他认为文字工作者要做到:语法对;修辞好;逻辑通。文章要内容有物,逻辑有理,修辞有方。语文虽然不必规范得那么死板,完全不顾语法和体制的语文却有辱“语”体。在他眼里,“锻字炼句是礼貌”;在他眼里,“文字真的可以教人在轩窗里意识到云起,在苦旱中呼吸到雨来”。[4](《他抱着朱红的橘子回来》)因此,他呼吁“善待母语,维系尊严”。
乡愁是立体的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莫名其妙喜欢一个地方;乡愁是“听一支香港歌星唱的时代曲,激动。看一套软巴巴的国语片,激动。吃一碗云吞面,也激动。站在唐人街的书店里翻香港的报纸,更激动”(《所谓乡愁》)[5];乡愁是巴尔特到死都舍不得全盘放弃“笔”耕的乐趣,“用不惯打字机的人还是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甚至毛笔”(《听那立体的乡愁》)[6]。乡愁不仅仅是这些,乡愁是立体的。乡愁缘自“物质的实利主义给现代生活垫上青苔那么舒服的绿褥,可是,枕在这一床柔波上的梦,到底该是缤纷激光的幻象还是苍翠田园的倒影,却正是现代人无从自释的困惑。”(《听那立体的乡愁》)[7]董桥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和启蒙老师国学渊源深厚,故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散文中化作一片浓郁的“文化乡愁”。他关注香港的历史和文化,怀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风尚。他认为“文学原是记忆的追悼”,他“偏爱老字号、旧情怀的文字”。他认为“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口枯井”。他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乡愁的守候者,殷切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后花园”点灯。
收藏家是孤独的    董桥是一个十足的收藏家。鉴赏文物、揣摹古画、品读典册皆是董桥的嗜好。他喜欢紫檀木桌、宋瓷花瓶、雕花木柜、熏香炉、线装书、砚台等等浸淫着中国传统文化泥香的古物。他对文物的品鉴和搜罗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和文化繁荣的渴求。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砚香楼》《宝寐阁》《玉玲珑》《石头记》等等这些带着古色古香味道的篇章,寄托着他对历史与文化的幽幽深情。如他在观赏秋园杂卉图时,从书画的沧桑离乱里体味出晚清没落王孙几许淡淡的哀愁;中国文人原稿书写方式的千年流变,也让他慨叹于规矩整齐的宫庭台阁体风韵不再;偶尔求得的文物珍器常使得他玩味无穷,“仿佛阅微草堂那样的岁月真的流回眼前,瞬间浑忘现代” (《砚边笺注》)。于是,祖国故园中文化梦影的流连、绝俗超尘的文人风骨的仰慕等,都能在中国独有的丹青古物中被董桥细细地辨识和追寻。睹物而思文,其感发的乡愁是苦恋而执着的,有深沉的文化留恋和叹息。因此,阅读董桥,你能感受到他笔底苦心创造的孤寂意境。
杨振宁是惶惑的    文人永远是现实的抨击者,文人的理想尽管与现实社会相去甚远,正是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精神,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提供了一种选择。董桥也一样。他是《明报》的专栏作家,他的专栏需要很多有关时事时人的文字,这一点注定了董桥不会只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文痴,而是有社会意识的文人。在《杨振宁无告的惶惑》一文中,董桥借杨振宁的诗,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洞察宇宙奥秘之余,心中萌生的既是迷惑的追慕之情,也是惶惑的无告之悸。”[8]长寿只是老年的延长。现代老人面对是一连串新发的老人病。“长寿而多病成了现代老人的负累。”[9]而战争、电视机带来的是孩子的早熟,“人类进入没有童谣的年代”。[10]由“克林顿疲劳症”,董桥想到“优质报纸疲劳症”,大众化报纸要改良,标榜优质的报纸也不必再唱什么鸟高调。《告诉他们:上图书馆去》、《遗失了梁启超之后》、《香港的人文空间》,董桥以他那特有的含蓄在文章中指出香港应该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人文品位。他写《文字美食家》,关注文字娱人;写《远走公鸡,总统要睡觉》调侃政治人物……

董家后花园——美仑美奂
董桥散文艺术奇幻:篇幅短小、文体变通、妙喻连珠、广征博引、结构精致……可谓独具特色,自成风格。
篇幅——短    董桥最初的文章大都是以“编者”署名发表的,后来开始写专栏,由一篇文章或一人一事引申出去,自由发挥,篇幅短小,而行文活泼、漂亮。董文虽短,却文思细密,结构严谨,生机贯注,读来俏丽可爱,清新悦人。董桥的散文集也往往是窄窄的、薄薄的小册子,拿在手里随便乱翻,翻到哪里读到哪里,很符合董桥行文的风格。文如其人。董桥就不喜欢读博士论文体裁的作家考证,不喜欢读名人辞典一类的大块头著作。他说:“那些东西往往把一个人活活写死了。”[11]所以,他的散文都是千把字,短小精练。他在《干干净净的屠格涅夫》一文中,提到“人和文都一样,要干净,像屠格涅夫,像初恋。” 董桥说:“自己不是写东西的料子,从来就不敢多写,更不敢乱写”,总是惜墨如金。“事实上就是写点杂感随笔之类小文章,也需要点大学问。”恐怕董桥是“识破个中甘苦,不想随随便便就露出破绽来,这真是‘其情其悯’。”[12]
引用——博   董桥古今中外、琴棋书画、诗词文曲多有熏染,所以董桥写文章善于引用,也擅长引用。董桥的引用在其散文中铺天盖地,十分博杂。比如,谈起一国两制均要维护人民的实际利益,他便引鲁迅的名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谈起密特郎总统要求当局的科技政策要考虑对民生经济和影响,他引范成大的诗“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A=X+Y+Z》以引文开头,引自19201028日,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给Ottoline Morrel的信。《“机会”难逢》中引用陆游诗句“诸将能办此,机会无时无”,又引《抱朴子》及范仲淹的谏议,最后以《三国志》里杨洪的话“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作结。引文角度之多,题材之广,让人目不暇接。董桥的引用不但博而且妙。《湖蓝绸缎》说的是一对老夫少妻并不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其间却多次提到文伯伯与我探讨 “夕阳穿树补花红”一句的出处。这句诗是光绪举人廉南湖的成名句,而他的婚姻曾被传为一时佳话。那么董桥反复提及这一诗句的逸出之笔恐怕就在于文伯伯的潜意识中隐藏着对廉氏夫妇深深的、不曾说破的羡慕。
比喻——俏    文学是语言艺术。董桥散文的看点就在他的语言——妙喻连珠。董曾自白道:“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打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董桥为文态度认真,但写出的文章并不古板。这是因为他评说人物,抒发见解,指点时事最喜设喻。他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却是匠心独运,十分讲究。他常用美丽动人的形象作为喻体。“水墨画里的山势”比喻高挺的一管鼻子;“枯笔扫出来的山中小径”比喻胡须;香醇的“女儿红”比喻经世致用的好文章;桨声、灯影比喻对红学前辈俞平伯的怀念;“绿意”比喻文字蓬勃的生命力;“下午茶”比喻人的中年;“樱桃”比喻人生……说到点点滴滴的标点符号,董桥“觉得方块字缝上那么多钮扣,真像鸣凤款步走出月亮门那么多姿。”《薰香记》用武侠小说的笔法写香港将来的命运,“老人”、“碧眼海魔”、“可香”三个人物分别比喻中国、美国和香港。在《是何妖道!》中把英国大选比作为“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构设戏谑的讽刺。董桥的比喻不是“散装”而是“套装”。他用此一事物的许多不同方面与彼一事物的许多不同方面一一相提并论。比如说到人与书的关系:“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像。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13]
文体——通    董桥突破散文文体的局限,打破小说、诗歌、散文的界限,形成各种不同的散文体式。有评论体《干干净净的屠格涅夫》、《藏书与意识形态》;小说体《让她在牛扒上撒盐》、《布朗宁先生的牛油面包》;书信体《给女儿的信》、《父亲加女儿等于回忆》;诗体《在巴黎写的之一》、《住上十年八年》;短篇武侠体《熏香记》甚至引文拼贴体《马克思先生论香港一九九七》。董桥在《不甘心于美丽》中写到:“散文可以很似小说,小说可以很似散文,现代是mixed一起的了,是否一定要划分得清清楚楚?我看未必。”以《熏香记》为例,董桥用武侠小说笔法谈时事。“欲知谈判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两句话点题,读者才明白此文谈的是中英谈判与香港前途之事。老人、碧眼、少女分别象征中国、英国、香港。散文体式的创新,各种文体的打通,正是董桥散文的独特之处。《如意?吉祥》一文中,董桥运用了意识流的小说技巧。另一篇《马克思论香港一九九七》,董桥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集句而成,只是在括号中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文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6-30 10:01 |只看该作者
在读他的《旧时月色》,的确感觉和大陆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6-30 10:04 |只看该作者
我们吃下午茶去!

--------------------------------------------------------------------------------


  茶有茶道,咖啡无道:茶神秘,咖啡则很波希米亚。套roland barthes的说法,茶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totem-drink),每天上下午两顿茶点是人权的甜品,只剩午饭晚宴之后才喝咖啡,硬说餐后喝奶茶是俗夫所为,没有教养,宁愿自讨苦喝,喝不加糖不加牛奶的黑咖啡死充社会地位,还要忍受外国人笑他们煮出来的咖啡味道像"弄湿了的脏衣袖拧出来的水"!幸好james laver幽默解嘲,写茶经说咖啡提神,烈酒催眠,十八世纪法国人大喝咖啡,出了一批会编百科全书的鸿儒;这批鸿儒要是一边喝酒一边辩论学问,结果不是挥刀宰掉对手就是沉沉入睡;茶则喝了既不会催眠也不致好辩,反而心平气和,难怪英国人有"忍让的气度"云云。其实,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市的手段并不"忍让",终于在美利坚惹出茶叶其党、独立其事。
  懂得茶的文化,大半就讲究品茗正道了;有一位长辈来信开玩笑说:"茶叶虽好,用煤气炉代石灶,不锈钢壶代瓦锅,自来水代名泉,自不免大煞风景。"知堂老人主张喝茶以绿茶为正宗,说是加糖加牛奶的红茶没有什么意味,对george gissing《草堂随笔》冬之卷里写下午茶的那段话很不以为然。吉辛到底是文章大家,也真领悟得出下午茶三昧,落笔考究得像英国名瓷茶具,白里透彩,又实用又堪清玩:午后冷雨溟濛,散步回家换上拖鞋,披旧外套,蜷进书斋软椅里等喝下午茶,那一刻的一丝闲情逸致,他写来不但不琐碎,反见智慧。笔锋回转处,少不了点一点满架好书、几幅图画、一管烟斗、三两知己;说是生客闯来吸茗不啻读神,旧朋串门喝茶不亦快哉!见外、孤僻到了带几分客气的傲慢,实在好玩,不输明代《茶疏》的许然明:"宾朋杂沓,止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运火,汲水点汤。"到了女仆端上茶来,吉辛看见她换了一身爽净的衣裙,烤面包烤出一脸醉红。神采越显得焕发了。这时,烦琐的家事她是不说的,只挑一两句吉利话逗主人一乐,然后笑嘻嘻退到暖烘烘的厨房吃她自己那份下午茶。茶边温馨,淡淡描来,欲隐还现,好得很!

  茶味常常教人联想到人情味,不然不会有"茶与同情"之说;偏偏十八世纪的jonas hanway不知分寸,骂人家的侍女喝茶太狂,花容憔悴,又骂修路工人偷闲喝茶,算出一百万名工人一年工作两百八十天、每人每十二个工作小时扣掉一小时冲茶喝茶,英国国库每年亏损五十八万三千三百三十三英镑!老实说,这些贵族是存心不让工人阶级向他们看齐:东印度公司操纵茶市一百年左右,伦敦茶价每磅值四英镑,只有贵族富家才喝得起,那期间,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压低茶税,次级茶叶这才源源输英,只售两先令一磅,普罗大众纷纷尝到茶的滋味了!英国色情刊物至今还刊登不少中产妇女勾引劳力壮汉喝茶上床的艳事,虽是小说家言,毕竟揶揄了詹姆斯·翰威这种身心两亏的伪丈夫。

  小说家费尔丁老早认定"爱情"与流言是调茶最好的糖",果然,十九世纪中叶一位公爵夫人安娜发明下午茶会之后,闺秀名媛的笑声泪影都照进白银白磁的茶具之中,在雅致的碎花桌布、黄瓜面包、蛋糕方糖之间搅出茶杯里的分分合合。从此,妇女与茶给文学平添不少酸甜浓淡的灵感:dorothy parker的the last tea和v.s.pritehett的teawith mrs.bittell都是短篇,但纸短情长,个中茶里乾坤,已足教人缅想古人"饮吸"之论所谓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乃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

  后来,英国争取女权运动的人为烧水湖茶的家庭主妇和女工发出了愤怒的吼声了!著名专栏作家katharine whitehom在《观察家报》撰文抱怨妇女以泡菜消磨光阴最是无聊:"有人说:'没有茶,谁活得下去?'叫他们去死,他们就活得下去了。我说茶是英国病。"又说"英国家庭生活劳人伤神,正是家家户户穷吃茶这件混帐事惹出来的。"可是,"最后一次茶叙"是什么情调呢?巴克小说里那个穿巧克力色西装的年轻人坐到餐桌边,戴着人造山茶花的女人已经在那儿坐了四十分钟了。"我迟到了,"他说,"对不起要你等。""我的老天!"她说,"我也刚到了一下。我想喝茶想死了,一进门赶紧叫了一杯来再说。其实我也迟到。我刚坐下来不到一分钟。""那还好,"他说,"当心当心,别搁那么多糖--一块够了。快把那些蛋糕拿走。糟糕!我心情糟透了!"她说,"是吗?到底出了什么事了?"

  没事。"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正好消磨无聊光阴,英国茶痴怎么可以不学这点气度?茶杯里的风波最乏味:当年《笨拙》杂志一幅漫画的说明说:"要是这杯是咖啡,那我要茶;可是要是这杯是茶,那我偏要咖啡。"吉辛的女仆走了;吉辛茶杯里的茶还堪再巡:我们吃下午茶去!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6-30 10:04 |只看该作者
以上董桥文。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30 10:06 |只看该作者
满抽屉的寂寞

--------------------------------------------------------------------------------



  朋友谈天谈起徐汗先生的小说j谈起徐先生过世四年多了,谈起我没有写过纪念徐先生的文章。我说我尊敬的好几位前辈先后过世,我都写不出悼念文章。悼念文章不容易写;天下好文章都要有布局,一有布局,难免都有点造作,有点假;说文章写得一真",写得"情见乎词",其实意思是说文章布局好,假得好,造作得好,弄假成真。悼念的心情是真的,写出来恐怕失去真情,只剩美好得太厉害的词藻,那就不好了。

  我很清楚怎么样写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写文章一向求好求精,真怕为了"练"出一篇上好的悼念文章,自己对死者的真感情都给"练"死了。生平最怕读一些故意放下许多感情进去写的文章。感情真那么多、那么容易流露出来,这世界一定单纯得多了。写文章是智力的活动,不可太动感情;动了太多感情就不该写文章。我写文章一向冷静、用功,很辛苦;悼念一个人的时候很难同时冷静用功的去做这样辛苦的工作。

  徐先生过世四年多了,"悼念"他的心情早已经平静下来了,剩下的是偶然对他的怀念。一悼念"是动态的;"怀念"是静态的。朋友交往好像也有动态静态之分;我和徐先生交往是"静态"的。



  六十年代末期徐先生办《笔端》,我投了一篇稿子去,他来信约见面。第一次见面没谈什么,只记得他说杂志计划分期评介几位英美作家,要我试写一写。我当时没有固定职业,经济负担又重,一口答应他。这以后,我大概给《笔端》写了好几篇东西;徐先生很了解我,又介绍我在一家报纸上翻译小说,天天连载,增加收入。我们成了可以谈天的朋友。

  有一次跟徐先生见面吃晚饭,他穿一件黑衬衫,打一条白领带,整齐、考究极了,我竟无端起想毛姆和毛姆的小说。徐先生小说的文字欧化得很流畅,很有风格;人物的意识形态也不带什么中国传统味道,动作、感情都有几分洋味儿;他写小说又喜欢用第一人称,读起来更像毛姆。那天我故意跟徐先生大谈毛姆,徐先生听了说:

  "毛姆的东西我看得不多!"

  说得实在技巧。徐先生的《江湖行》是很有中国乡土味道的小说。lord david cecil说毛姆的短篇小说都是很有功力的"故事",可是毛姆的创作想像力平平无奇,因此,毛姆始终不能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读者带进一个"特殊的世界"里去。哈代笔下的dorset村很像dorset村,甚至比真的还要真;珍·奥斯汀写宴会漂亮得像一场真的宴会,可是完全是从作者眼中的宴会写宴会,所以比真宴会多了许多东西。徐先生的创作想像力可能不比毛姆高许多,但是,徐先生把眼中看到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物想像成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物,他笔下的故事总是浮现出一种奇异的气氛,把中国读者带进一个"特殊的世界"里去。于是,在中国,一九四三年是徐汗年。《江湖行》的文字虽然干净,故事虽然动人,但是,徐汗在这本书里遗失了使徐汗成功的徐汗:徐汗走出了徐汗的天地,却找不到徐汗自己。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一个"整体的徐汗"的,仍然是《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吉普赛的诱惑》、《鬼恋》、《风萧萧》、《盲恋》等代表徐泽特殊的、西化的创作想像力的作品。

  作家不要轻易走出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天地。《江湖行》没有毁掉徐先生的既定地位,《江湖行》也没有提升徐先生的既定地位:《江湖行》成了徐的私生子,成了一本寂寞的书。



  说寂寞,徐先生是很寂寞的。他从来不"老",可是他很"旧","旧"得很有趣,像一个堆满旧钢笔、旧信封、旧钱包、旧护照、旧打火机、旧照片的抽屉。他不太给人打电话,有事宁愿写信;长信短信都写得很清雅。喜欢用闲章,信纸上盖一枚"三不足斋"的红印。他当然不用原子笔,对钢笔笔头尤其挑剔,不然也不会画出那么别致的签名,他喜欢给自己的书设计封面,用亲笔抄写制版的"画眉篇"衬底。他写白话诗绝不辛苦,但读来有诗的味道,即使不分行也读得出是诗。他写的英文字很像欧洲文人的笔法,笔头粗,字形挺直,字体幼小,连着写几行特别好看。

  徐先生心情既然那么"旧",晚年写的"忆人念事"文章越发清淡得到家。我总觉得他应该住在巴黎的旧客栈里,上半天躲在房间里写东西,中午到附近酒馆吃午馆,回去睡午觉,傍晚出去喝一杯开胃酒,吃晚饭,然后去听音乐,看歌剧,跟朋友在咖啡馆里聊天聊到半夜……徐先生是典型的老作家,很private,很喜欢打开窗子让街上的寂寞飘进自己的房间里来。徐先生的寂寞是他给他的人生刻意安排的一个情节,一个布局,结果弄假成真,很有感染力,像他的小说。作家是需要寂寞的滋润的:徐先生舍不得清理满抽屉的旧东西;这些东西现在是买不到了,也没人买。作家越来越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30 10:06 |只看该作者
以上董桥文。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30 10:07 |只看该作者
不穿奶罩的诗人

--------------------------------------------------------------------------------


  下午三点钟。阳光把伦敦罩成一颗水晶球。喝了一杯英国人的下午茶,然后在那条看到钟楼的大街上彳亍。狄更斯在这条街上走过。哈代在这条街上走过。劳伦斯在这条街上走过。毛姆在这条街上走过。老舍在这条街上走过。徐志摩在这条街上走过。在这样的一个下午里。在水晶球的下午里。
  我不喜欢那家书店里那个女店员的脸。可是,在这样一个三点钟,我还是进去。并且,更重要的是,我买了一本诗集。

  这本诗集的集名:《不穿奶罩的诗人》。

  这本诗集的作者是斯铁西·格雷克。这是一个年轻的女诗人。二十几岁。当然,她不是什么名诗人。《不穿奶罩的诗人》售价九十五便士。很贵。可是,在这样一个下午里,在这样一个水晶球的世界里,我还是买了这本诗集。我喜欢这个集名。

  诗集的版权页上印上一行字说:"在这个版本里,有一百本编了号,并且经诗人亲笔签名。"我这本并没有诗人的签名。可是我喜欢这个集名。我喜欢封面上那幅女诗人不穿奶罩穿背心的侧影。整个封面的底色是黑色。诗人有一头金发。诗人的手臂上有几点雀斑。诗人把这本诗集献给她的祖母。这本诗集只集了三十五首诗。每一首诗都不长。

  坐在火车上翻开第一页,第一行诗是:

  "我从来没说过结婚是孩子们的玩意儿。"我喜欢这样开头的诗。尤其在这样一个下午里。"我只是一个女人。我觉得寂寞。"这是一个多么庸俗的意念,可是她说出来了。"恐惧留在子宫里。"她说。"恋情关上了他瘦骨如柴的门。"她说。"前头是漫长饥饿的旅程,他在追寻心中的神话世界,他管那个世界叫春天。"

  伦敦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她说,"满脸皱纹的女人在凝视《时尚》半月刊。"我一向很同情英国女人。可是诗人在一首诗里却说,"美国女人,那么多东西混杂在你的脑子里你觉得怎么样?什么都得不到,你的心出租了,你竟还坐在那里凝视《时尚》半月刊的封面。"这些诗并不是很熟很熟的诗。这些诗像三月里长出来嫩叶。像这时火车窗外树上那几片刚绽出来的嫩叶。这是伦敦的三月。三月的一个下午三点多钟,读这些诗,正是时候。

  可是,"我怎么才能让你看到我身体里正在下着雨呢?"她说。在《向杨柳说再见》那首诗里她说:"有一种感觉向我侵来。我知道我并不孤独。有一些东西告诉我,我们离家已经好远好远了。"想什么说什么。尤其在这样的一个下午里。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6-30 10:07 |只看该作者
以上董桥文。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6-30 10:07 |只看该作者
让她在牛扒上撤盐

--------------------------------------------------------------------------------



  女的坐在梳妆台前画眼睑青。男的站在女的身后对着那块梳妆台的镜子穿礼服。女的脸和头发和上半身霸掉镜子的一大边;男的只能用一小边镜子扣衣领系蝴蝶领结。女的说今天晚上的宴会是在九龙那家亮晶晶亮晶晶亮晶晶的大酒店里举行。女的说在那么一个亮晶晶的地方当然会有不少亮晶晶的人物出席这样一个亮晶昌的宴会。男的说对了对了对了:那些亮晶晶的人物都是香港最亮晶晶的东西也是香港最亮晶晶的玩具更是香港最亮晶晶的文化。女的说当然当然当然当然因为他们都是有脸孔有名字有嘴巴的人。男的说这还用说吗这还用说吗这还用说吗?他们从自己的脸上看到别人的脸他们从自己的名字里听到别人的名字他们从自己的嘴里尝到别人的嘴里的味道。女的说他们都是最有学问最会说话最聪明的人。男的说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可以把胡椒粉撒在他们的晚餐上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可以把盐倒一点点在他们的盘子的边缘上。女的说他们根本不要胡椒粉也不要盐因为他们家里多得是胡椒粉多得是盐:他们在那样亮晶晶的宴会上吃晚饭为什么还要胡椒粉还要盐?男的说好了好了好了他们不喜欢胡椒粉不喜欢盐都不要紧因为他们多得是醋。女的说再说他们出席宴会并不是为了吃东西而是为了交际应酬讲漂亮的英语因为他们都是有教养的人所以他们的英文都是有教养的人的英文。男的说可惜可借他们连有教养的人说的英语跟没教养的人说的英语都分不出来:没教养的人把"便秘"说成binding而有教养的人就会说constipating没有教养的人把"怀孕"说成expecting而有教养的人就会说pregnant,女的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那么一个亮晶晶的地方那些亮晶晶的人物才不会大谈"便秘"大谈"怀孕"!再说再说再说他们也不会便秘因为他们吃很多很多水果正如他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就怀孕因为他们吃很多很多避孕药。男的说可不是吗可不是吗我怎么那么糊涂!女的说别再唠唠叨叨了时间不早了我们非马上过海不可;参加这么亮晶晶的宴会没有人迟到因为不能让站在酒店门口的新闻记者等得太久最后照相机里的菲林都用光了。



  "非常高兴见到你!"

  "能见到你是一件乐事!"

  "我非常兴奋查尔斯王子生了个男孩子。"

  "真的吗?"

  "你说这个婴孩该取什么名字适合?"

  "白金汉宜迟早会宣布,我相信。"

  "我认为香港应该送一份体面的礼物给他们。"

  "应该应该。"

  "安公主在美国说的那堆扫兴话太教我遗憾了。"

  "对了,亲爱的,太教人遗憾了。"

  "伦敦的舆论怎么说?"

  "报上说安公主的反应像醋一样甜,像刀一样利。"

  "多聪明的评语!"

  "多聪明的评语!"

  "你介意把那瓶盐递给我吗?"

  "这是我的光荣!"

  "你注意到李夫人脸上的皱纹少多了吗?"

  "我想是的。"

  "李爵士最近身体不太好,老在家里休息。"

  "原来如此。"

  "我觉得王夫人的衣领开得太低了。不是吗?"

  "这块牛扒酒味太浓了。我很抱歉我这样说。"

  "你被原谅了。"

  "红酒倒相当不错。"

  "告诉我,你在伦敦经常参加这种宴会吗?"

  "偶然。没这么星光灿烂就是。"

  "大家谈些什么话题呢?比如说……"

  "比如说: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国会女议员南西·爱斯特脾气僵极了。有一次,她忍不住对邱吉尔说:'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一定在你那杯咖啡里下毒。'邱吉尔回答说:'如果你是我太太,我一定喝下那杯咖啡!'"

  "我喜欢那位演少年邱吉尔的电影明星。……还有呢?"

  "还有……英国爱德华七世的情妇是当年伦敦很漂亮的名女人丽丽·朗特里。有一天,爱德华对丽丽说:'我撒在你身上的金钱也够多了,多得可以买一艘战舰。'丽丽听了说:'你撒在我身上的精液也够多了,多得可以浮起一艘战舰'……"

  "这道甜品做得很不错……我相信你会同意我这么说。"



  女的在梳妆台前用一团棉花洗掉脸上的脂粉。男的在脱衣服。女的说你怎么可以在那么亮晶晶的地方跟那么亮晶晶的贵妇谈爱德华的精液。男的说我的老天你不是说那些亮晶晶的贵妇都吃了很多很多避孕药吗?女的说可是我说过他们根本不要撒胡椒粉。男的说冤枉冤枉冤枉那位贵妇明明要我把盐递给她让她在牛扒上撒盐。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6-30 10:07 |只看该作者
以上董桥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6-30 10:08 |只看该作者
文章似酒

--------------------------------------------------------------------------------


  春节前两天,收到伦郭书商寄来v.s.pritchett的新文集a man of lettrs,灯下翻读,满心喜悦。我近年爱读pritchett的文字,短篇小说固然醇美,散文小品更都有学有识有情,这次读他的书中自序,尤其倾倒。他慨叹英美文学传统中的"文人"过去深受敬重,而今世风变了,文人真笔真墨慢慢凋零,只剩最后寥寥几个在应景而已。他们大半没有风靡读者,不教书,也算不得是学人,只管给一些幸免关门的报刊写文章疗饥。这些人既不作兴辅陈高论,反而一心维护文化的静观价值。到了映象科技教条统领天下之际,难免又分外关怀文字的命运,相信朵斯托耶夫斯基"人生不沾艺术等如虚度"之说。传统文人下笔不能自休,每每在月刊季刊上一写洋洋几十页;今日文人福薄,所思所感只合化为几栏文字,多了人家嫌长:二次大战初期,英国纸张限量配给,有期刊请pritchett撰文介绍通俗书,短短一千八百五十字,结果还是删去五十字。机缘如此,文人操觚便不得不借助引喻,讲求简洁;数十年训练下来,文章越练越短,终成风格!
  我不难领会pritchett这番心境,读后整个春节竟过得很踏实。等到初五,我又意外收到刘大任从纽约寄来的《秋阳似酒》,那份喜悦也盈然注满心头。我非常喜欢刘大任这批袖珍小说,一年前他寄第一篇《鹤顶红》给我发表的时候,我一读再读,觉得小说写到这样简洁这样深远,真可以当诗下酒了,难怪杨牧点出"当年刘大任的诗勾划着小说的情节,如今他的小说为我们兑现了诗的承诺"。大任说他平生不太能忍受官僚巨贾的肥胖肚子和女人的虎背熊腰以及半生不熟的"划时代"文体和自以为是的滔滔雄辩,下笔于是不惜削、删、减、缩;真是妙喻。

  爱读pritchett,爱读刘大任,无非因为他们是真能在愚蠢的大时代里闪耀出智慧小火花的文人。当今文章粗糙浮浅成风,读到这些又绵密又隽永的作品,终于教人想起伦敦法学协会内殿中殿里天天早晚照料一百○二盏煤气灯的那位老头。伦敦城里听说还有一千四百盏煤气街灯,大都装上时间控制器自动燃熄,只有法学协会殿内这一百○二盏是靠那老头天黑之前一盏一盏的点、天亮之后又一盏一盏的熄的,每巡总要花上一个半钟头。时代那么新,方法那么旧,想来也是为了应景:刘大任这些文人总算寂寞了,说也堪惊!

   一九八六年二月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6-30 10:08 |只看该作者
以上董桥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6-30 10:09 |只看该作者
柳树皮与水杨酸

--------------------------------------------------------------------------------


  把一粒阿司匹林泡在花瓶里的水中,瓶里插的鲜花会更新鲜,更耐久。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有一篇文章谈植物需要阿司匹林的道理,说是那套通俗的方法真的很有科学根据,还说阿司匹林对植物益处很多,甚至还可以保护庄稼,助长作物。

  文章说:植物含有跟阿司匹林相近的化合物;植物喜欢阿司匹林并不奇怪。北美印第安人治头痛,拿柳树皮捣烂了敷在额头上,很对。阿司匹林是乙酰水杨酸(acety-salicylic acid),柳树皮渗出来的汁,正是水杨酸(salicy licacid),性质很像阿司匹林,从拉丁文"柳"字(salix)得名。阿司匹林(aspirin)这个名字则从绣线菊属植物(spiraea)化出来,草药医生也用不少绣线菊一类的植物做药。阿司匹林止痛之外还可消炎,可治各种皮肤毛病,又有防腐抗菌的效能。阿司匹林会控制一组叫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的激素,所以有这些效验。一个人受伤或者肠胃出毛病等不适,不少前列腺素就会引发起刺痛之感。阿司匹林其实不是消除刺痛之"因",是阻止人体内产生更多前列腺素。

  阿司匹林很普通,谁都知道是止痛的;花草植物也太普通,不会有太多人想到它们也用得着阿司匹林;学科学的人把两者合起来研究,居然得出有趣有用的结论,还证明古老的那套通俗方法原来也科学得很。知识无穷又迷人,这是个好例子。

  文艺跟科学知识不同,所以惹不少祸。不喜欢文艺的人说文艺只讲直觉,没有实用的知识。搞文艺的人谈文艺尽谈"纯"不"纯"的问题。两种论调把人吵得够烦了。

  吵有什么用!文艺论"人"论得特别多,看了增加不少对人生的看法;但是,文艺论"人"的方法跟印第安人用柳树皮治头痛的方法有点像,靠经验不靠知识;想在文艺作品里找"水杨酸"三个字的人,找到的竟是"柳树皮"三个字,当然不喜欢了。搞文艺的人往往也太依赖通俗的方法了,头痛了只会捣柳树皮,根本不想知道有一种叫前列腺素的激素在作怪。花开了拼命写赏花,花谢了忙着写葬花,死都不肯试试泡一粒阿司匹林去浇花,生怕沾到阿司匹林花就不"纯"了。至于借用文艺去创造票房纪录、创造收视率的电影电视,难免会忍不住把"水杨酸"画成"水性杨花",把"柳树皮"砌成"花街柳巷"。瓦欧(evelynwaugh)的《兴仁岭重临记》(bride shead bevisited)里有五六行文字写查尔斯和茱莉亚在床上做的事,电视剧拍出来显得太露,终于给香港电检处剪掉了。瓦欧这几行文字,可真已经把柳树皮过滤成水杨酸,借用私有地、契约、地产等实用的知识去描写感官;那套电视剧也忍得够辛苦了,泡了一粒阿司匹林在瓦欧那瓶鲜花里,希望那束花跟瓦欧采下来的时候一样新鲜。多冤枉!

  文艺难就难在什么时候该捣柳树皮,什么时候该借一所试验室提炼水杨酸。科幻小说家穿上白袍关在试验室里炮制化学合成阿司匹林,不太好。言情小说家头不痛额头上也敷满捣烂了的柳树皮,也不好。汤玛斯(d.m.thomas)《白色旅馆》(the white hotel)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处理犹太人的悲剧故事,难怪又畅销又受重视。文艺工作者多了解各科知识是好的。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符合生态学的旨趣,又不失文艺的兴味,好极了!"纯"文艺是什么样子的文艺?不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6-30 10:09 |只看该作者
以上董桥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6-30 15:50 |只看该作者
国庆:这董桥何许人也?俺从没听说过。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7-20 01:42 |只看该作者
读董桥书,看他的文字的八卦阵里纵横挪移,看他用东方的一眉冷月淡照伦敦淡雾笼罩的风景,看他为一些新旧人物轻写几笔留神传照,看他在字画竹雕、古物文玩里怡情自娱,久而久之,满架的图书也染上了几分岁月的微黄。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7-22 22:51 |只看该作者
好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