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色妞妞 于 2010-8-8 08:56 编辑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读闲散之人《那年志摩》
文:衣衣
提笔时,还是小小惶恐了。
历来,评者与被评者须有旗鼓相当之才,才使读评文与主文有相得益彰之华,也有红花绿叶之趣。
今天我揣一忐忑心姑妄言之,平时胡言乱语没个正经形状,但在一个真正学者兼长者——具备沉静深厚的内心,还是静穆起来——怕言词间唐突,怕词不达意,怕不到位的阅读。
初识闲散老师,正是世界杯热闹时,一天一评并坚持到最后就只有老师一人,光这份毅力足以使人肃然起敬,加之洋洋洒洒叹为观止辛辣老道的球评,读后酣畅淋漓,如大热天来上一大碗冰镇杨梅汤——痛快之至。渐渐再读社会时评,及人生感悟时,实实在在存了瞻仰敬畏心。
老师的散文风格大气沉稳,杂文视点犀利深入,识字即识人,一个作者通过文字来叙述内心,以文字来构筑延伸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文字通道完成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并架构延伸自己认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说闲散老师予我第一印象是:以文字的命和运,担当社会的责和任——一个热爱文学并以此为终生目标的学者,那么,当我读到《那年志摩》时,这个铮铮汉子所显出“那一低头的温柔”,真真令人心碎,我终于发现闲散老师“学文的人思维大都具有发散性,缺乏缜密感,而且感性的东西常常成为主导。”不为人知的一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康桥徘徊忧郁的诗人何止志摩一人呢?不是不想伸手触摸这心底悸动,而是自己身后站着另一个深情女人,与其三人伤心,不如我独担这伤心吧。真正灿烂到极致的,是深深懂得爱而不得不拒绝——因为懂得,所以放弃,和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着共同本质——大浪淘沙后最温柔最悲壮最深沉的美。
那年最懂自己的女生消失在茫茫人海,多年后再闻的却是离世消息,遂然的奔涌被克制住——无声的悲痛是最痛。徜若以字推断此为闲散老师本人真实经历,无疑也犯了臆断性猜测错误,但我不得不否认,这种深沉的爱惜和痛,唯有曾经沧海的人才能用淡淡的语气娓娓道来,仿佛时光在轻轻的阅读中倒退:
“有一天,我们终将会老去,我多想让我们并肩在栀子花开放的地方,执手相依,人生的河流在我们的记忆里缓缓地流过,或许我们注定要错过这一生,那么我们还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等待呢?”
一直窃思,这种个人体验的书写,对读者意味着什么?我,我们;他,他们,每个人在不是传奇的“传奇”一生中历经沉浮,命运大沉浮又被情感小沉浮所主导,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茨维塔耶娃说:“我把他看作是造物在最初的一天所创造的那个人;最初的河流;最初的暴风雨。他是在亚当之前被创造出来的。”一个人面对情感的二难选择,不亚于一场摧枯拉朽式的暴风雨,这风暴到了闲散老师笔下,历经转折,成一道干净的精神力量,这力量又小溪涓涓汇流,终成浩瀚闳美的大海。
时间浩浩荡荡,席卷走一切悲观离合,包括残忍又幸福的记忆,我们追求的是微光生命,即使微若夏萤——也要发出真实又温暖的光芒。我以此坚定并信守。
附:闲散老师的原作地址:http://www.bdlxbbs.com/bbs/viewthread.php?tid=4322&highlight=%2B%CF%D0%C9%A2%D6%AE%C8%C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