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色妞妞 于 2010-8-17 13:03 编辑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这是王菲的一首老歌,一直以来很欣赏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子,站在舞台上自有一种慑人的气场,清冷的声音就像是一条婉转的溪流。
人一但打开回忆的闸门,旧事便无法遏制的往外翻涌。
我记得当年王菲画着泪妆,站在舞台上自顾自的唱着“我想找条出路到底有没有出路,我信佛这有没有帮助,我试图接近幸福可什么是幸福我概念模糊”时,我被这个清冷的面带忧伤的女子深深吸引。
固执的认为,她的冷静表情,与那妆容最为投契。
多年以后,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关于泪妆的介绍。原来它早已被古时的中国女子尝试,而且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啼妆”,发明者是东汉一位叫孙寿的女人。书中记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当时的女子纷纷效仿。眼睛下画上一点微红的泪痕,把眉毛化得好似皱眉想心事,就是那个时代时髦美人的标准照。
为什么发髻似堕马之后的纷乱,眉毛紧皱如发愁,颜面化妆如有哭泣后的泪痕反倒惹人爱怜,使人着迷?现如今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但是,以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来看,这样装扮的女子是不折不扣的美女。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这种妆容再度流行起来。这次引领潮流的正是拥有倾国姣颜的杨贵妃。却道是,有一天杨贵妃上火牙齿痛,流下的眼泪把脂粉冲出两条印迹,却不料如此一来反而更增添了一番楚楚动人的风姿,于是宫里的女人群起效仿,甚至流行到了民间,是为泪妆。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贞观中,梳归顺髻,又太真偏梳朵子,作啼妆。”白居易的一首诗《时世妆》也咏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此刻正是杨贵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时代,也是泪妆大行其道、风光无比的时代。
今天,唱歌的王菲,化了泪妆。那样清冷高傲的女子着一袭黑衣站在舞台中央,一束白亮的光束打在身上,浓妆艳抹的脸上装饰着两滴眼泪,就如同一盏盛满忧伤的杯皿涂满色彩明丽的涂鸦,但是仍然挡不住她的忧伤,静静地站在那低吟浅唱,浅浅地看淡人和事。在潇洒地转身或者微笑的刹那,让这个世界记住了她的姿态。
一片忧伤。一种冷寂。一腔愁怨。
在舞台之外,“新新人类”们也在画泪妆,闪银眼线液蔓延凝结到眼角,银色眼影勾勒,继续走向另类极致,几滴水晶玻璃做成的泪珠贴在眼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用“眼泪”演绎着一种新奇别样的美丽。
眼泪妆,冷到骨髓的寂寥零落,凉透心扉的清冷艳丽,寂寞又透明的无以复加。它穿越了悠长的岁月,走过的路荒草丛生。展示着女子独树一帜的风情,承认寂寞不承认孤独,张扬个性拒绝艳俗。我可以这样,我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