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云享耳 于 2011-6-11 07:42 编辑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此节,全国放假一天。 平日里课业繁重的中国学生们,总算能轻松舒口气,抬头望望天,总算能暂时忘却老师、父母的唠叨,撒了欢儿地网上冲浪去,或随同家人驱车或探亲或访友或郊游,心情自是无比惬意。
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呼朋唤友,成双入对,朝气的身影摇曳在城市最繁华最时尚最优雅最绚烂的角角落落,一贯行色匆匆的他们今日却格外的富有情调,青春的脸庞洋溢着闲散、幸福的欢乐。
入了围城的人们,依然忙碌不停,奔走于商场、、菜场、超市或大家小家之中,拎着鼓鼓的大小背囊,携儿带女,满脸的风尘。不过,他(她)们也很知足。能够空闲一天,在家洗涮打扫料理杂物,把工作的劳碌挤兑到一边,用装点家居来谱写一曲生活的欢歌,此不失为一种人生中别样的休憩和享乐。而我,就属于那千万人中忙碌的一员,累并快乐着。
别管什么节,大家皆认为,只要放假就倍高兴,节还没过就老早盼就老早谈,人人勾画假日期间应该怎么过才最舒坦最有意义。然而,静下心仔细思索,我疑问顿生:大家对节日的了解和意义又了解有多少呢?像这每年一度的端午节,咱们只浅浅联想到吃粽子,赛龙舟,念屈原之外,还能想到其他什么内容吗?仅仅把端午节当做泛泛而论的普通节日,稀里糊涂地说过就过了,那端午节所特有的精神传承是不是将会一年弱似一年呢?
尤其是,当咱们遇到外国朋友,跟其论起有关端午的话题时,咱们是不是除端出一盘盘大小各异的江米粽子,搜出一张张赛龙舟的图片,再亮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画像就圆满打发了呢?
我想不尽然。也许等你读完我2005年的亲身感受和经历,你的心灵会有些许的触动和感慨吧。
那一年的端午节,单位没准我的假,安排我做本市日报社一记者的临时翻译,去一个美国老外Ron的寓所采访。我提着一兜粽子,那记者脖子上套架相机,手里卷个日记本,就仓促敲开了老外的楼门。
简单的寒暄后,我们落座。这位美国老头儿Ron很和蔼,操一口标准的美语。以前我跟他常有接触,印象最深刻是他爽朗的笑声。这次也不例外,我们受他笑声的感染,气氛很快轻松而热烈起来。趁谈兴正浓,日报记者让我翻译此次采访的中心话题:外国人在中国如何度过端午节。
Ron听后,面露不解。他问我:对这个节日我一无所知,哪里谈得上如何过呢?看来我得了解一二,才能考虑如何过的问题啊。能不能告诉我有关端午节的古来今呢?
我急忙把粽子摆出来,然后搜肠刮肚讲诉有关端午节的由来。而那位日报记者只顾忙着对Ron的脸部和身材做各种姿势的对拍,关于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他却仅知皮毛,这可难为了我。多亏我来前做了充分的查阅准备,把屈原的个人资料已大体做到心中有数,又在家特意追问了父母有关端午的习俗和过法,才不至于在老外面前冷了场,丢了人。
有着双学士学位的Ron听我介绍完,看上去很开心,也似很失落。他说:真遗憾没能早些了解端午节。来中国两年了,很少有人清楚告诉我一些传统节日如何过。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竟然没听说过屈原,更不知道端午节是因他而起。中国人喜欢借过节之名吃喝玩乐,好像并不在意节日本身啊。
他的话让我不悦,但也无法用理直气壮的言语反驳,兼碍于情面,我只能以尴尬地笑意和敷衍应对。时隔六载,而今细琢磨,感到Ron对中国人的评论不无道理,值得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深刻反思。
泱泱大国的民众如果一代比一代更失去信仰,失去伟大祖先文明精神的优秀传承,那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只会流于表面化,做不到深入人心,做不到发扬光大。仅仅顶着端午节日的华丽外壳,举国欢腾万家灯火,若九泉之下的屈原灵魂有知,定会再次发出数千次诗性的哀叹,定会举头望苍穹,做数千次沉痛的天问。
华夏儿女记住了他谱写惊世名作《离骚》,感动于他投身汨罗江,却单单忽略了他为天下苍生舍身忘己,忽略了他为了一腔爱国热忱怀抱大石葬身于海。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最需要传承的是他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小小的粽子寄托着人们对古代文明志士的正义和爱国的崇敬和赞颂。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中国的法定节日,此充分表示国家非常重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在表明中国的民俗和传统日益定格为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此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一旦失去,泯然众国矣。
今年的端午节赶上阳历的吉利数字:六月六。我在端午之凌晨,幸得半分清醒,巧借六星之福地,托吉利之数字,寄肺腑之良言:祝来年的神州大地,无论是勤奋的莘莘学子,还是忙碌的社会小青年,还是奔波的职场男女,越发能够清醒做人、倾心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