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方美女,出生在英国的一个传教士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优雅大气,被父母视作珍宝。然而,1940年,她义无反顾的跟随她的中国籍恋人远渡重洋来到了战乱的中国,甚至不惜为此与父母结怨。 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样看似有些不可思议的选择呢? 时间倒退到1936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校园里,戴乃迭邂逅了比她年长一届的杨宪益。大概是年幼时,跟随父母在中国传教的缘故,戴乃迭对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年轻男子产生了莫名的亲近感。在她眼里,他斯文大方、才华横溢,身上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味道,而杨宪益的博学多才,更加深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烈兴趣的戴乃迭对他的好感。 也许是因为对文学的共同爱好,两个人顺其自然的走到了一起。她为他从法语语言文学系,转读中国语言文学,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然而,正当两个人爱得如火如荼之时,他们的恋情遭到了戴乃迭的母亲的坚决反对。她清楚的知晓中国当时的时局,国内战乱、民不聊生。而东西方两国文化的差异,更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她看来,自己的女儿正在往火坑里跳。 尽管阻力重重,她还是跟随杨宪益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她对他说:“无论有多么难,你到哪,我就跟到哪儿。” 她的爱,坚决、浓烈,义无反顾,夹杂着不顾一切的冲动。 只是没想到,他们的回来,在杨家引起了轩然大波。恪守中国传统礼教的杨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带回来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媳妇儿,病倒在床上。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赞同他们结合在一起,杨宪益的姑姑甚至哭闹起来,声言他的这一做法有辱杨家门楣。 即便是如此的艰难,依然阻止不了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决心。 1941年2月16日,在重庆,杨宪益、戴乃迭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结婚典礼。戴乃迭身穿一件绣满龙凤花纹的短袖丝质旗袍,按照中国的礼节行跪拜之礼,并在《大公报》上刊登了结婚启示。 终于,她成为了他的新娘。 从嫁给杨宪益的那天起,戴乃迭的名字就再也没和杨宪益分开过。她跟随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北培分校、贵阳师范学院、成都光华大学等高校任教,1943年又和杨宪益一起来到重庆国立编译馆。 飘零的日子,极其辛苦。从没有吃过任何苦的戴乃迭从未有过任何抱怨,只是默默地跟随杨宪益辗转于中国西南部的各个城市,为生计奔波。她就像是他的影子,他走到哪,她便跟到哪,不离不弃。 一直到1952年,北京有朋友邀请他们夫妻二人加入刚成立的外文出版社,生活才安定下来。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离骚》、《白毛女》、《长生殿》、《鲁迅选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 那是他们最忙碌,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杨宪益对照中文,把英文翻译弄出来,递给旁边的妻子,戴乃迭拿着看一遍,修改、润色。除非有些问题需要沟通,否则两个人一整都不会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传达彼此的心思。 岁月绵长,琐碎的生活没有把当初的激情磨灭,反而在时光的流逝下,越发显得淳朴、厚重。 然而,在1968年4月的一个夜晚,灾难悄悄地降临到这对夫妻身上,一切是那样的毫无预兆。 那是五一之前的一个深夜,夫妻两人在楼下喝了几杯酒,之后,戴乃迭到楼上睡觉,杨宪益意犹未尽,一人独酌。正在此时,忽然传来敲门声,杨宪益赶忙去开门,他在半醉半醒中,被送进半步桥监狱。在杨宪益被带走之后不到半个小时,又有人把戴乃迭送了进来。 留美学生和外籍人士的身份,使得他们被贴上了“帝国主义特务”的标签。他们开始了4年的牢狱生涯。 二人被关在同一个监狱,却始终无法见面。在狱中,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3个孩子,从狱方得到的消息是——三个孩子都有人照顾,请放心。但是,在那个举国上下人心惶惶的年代,他们如何能放心的下。 两个人在惶恐不安中,苦苦坚持,盼望着重逢的那天。而监狱外面,杨家子女的命运同样悲惨,两个女儿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刚从学校毕业的长子被分配到工厂劳动,备受排挤、歧视。 1972年,林彪坠机事件之后,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解冻,关押在监狱的这些政治犯的命运也随之发生转折。这年4月,杨氏夫妻二人,前后出狱。回到一片狼藉的家中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长子在他们坐牢期间,因为经受不住周围的压力而变得精神分裂。戴乃迭的心像被是撕裂般疼痛。 他们经过多方渠道,把儿子送到英国,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儿子能淡化记忆中的伤痛。然而,医治多年依然没有好转,最后,他竟在发病时在自己身上浇汽油,自焚而亡。 那段时间,戴乃迭几乎要疯掉,深深地自责让她崩溃,长子的自杀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抹灭的痛。她经常在睡梦中,哭着醒过来。 然而,即便经历了牢狱之灾和丧子之痛,回忆起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大半生,戴乃迭依旧不悔当初的选择:“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 长子去世后,戴乃迭的身体变得很不好。她不大讲话,也很少出门,杨宪益便寸步不离的陪伴她。1989年,戴乃迭的病情突然加重,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开始失去对周围的人和曾经发生的事的记忆。八十多岁的杨宪益悉心照顾她,喂她喝水、吃饭,推着轮椅和她一起外出散步,守护在她的左右。 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挽留住她要离开的脚步。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离开了人世。也是从她离开的那一刻开始,他停止了手头上的工作,失去了所有生活的热情。他没有再翻译过任何作品,也不再出席活动。 她死了,他的故事就结束了。 2009年11月,他离开人世。整理遗物时发现,杨宪益空荡荡的卧室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只在床头正中悬挂着戴乃迭晚年的肖像画和他为她写的悼亡诗。 在看得见她的地方,他的眼睛和她在一起;在看不见她的地方,他的心和她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