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1-8-25 11:20 编辑
逼问诗歌存在的价值 张林杰
诗歌在文类谱系中的边缘化,并非只是耸人听闻的说法,而诗歌读者群体的萎缩也是耳闻目睹的事实,特别是在一个把获得看得见的好处,作为追求的目标的时代,在一个大众传媒和信息技术日趋控制闲暇生活的时代,人们常常会问,我们还需要诗歌吗?但即使在今天这样连文学本身的命运都变得让人难以捉摸的时代,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许多不愿意仅仅为日用品奔忙的人,还有许多愿意让生命活得更有韵致的“真性灵”,还有更多尚未被功利社会所腐蚀的童心。正是他们,让诗歌这样一种古老的体式的存在有着充足的理由和价值。
然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对于诗歌而言也是如此。人的艺术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和熏陶出来的,诗歌的读者也是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得不到培养和熏陶,再敏锐的感觉,也会变得迟钝,没有熏陶和培养,诗歌的潜在读者也无法成为现实的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培养和熏陶的工作,也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职分。而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高教出版社04年7月版)一书,就体现了这种承担。
图书市场上并不乏诗歌理论方面的著作,但那些抽象的概念、过于专业化的术语、纠缠不清的思辨,往往足以吓退许多读者;图书市场上也不乏诗歌作品欣赏的文字,但它们又把主要的焦点集中于一首首具体作品的解剖和分析,而缺乏一种理论上的统观,让人在了解了这一首之后又对下一首不知所措,能够把具体欣赏的经验提炼上升为一种对于诗歌阅读的理性思考,从不同层次上去分析具体的作品,又将不同的作品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这在我所见到的有关中国现代诗歌的赏析中,算是第一本。
人们往往认为,欣赏关乎个人的趣味,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是无法传授的,即使讲授诗歌的欣赏,也似乎主要是要解决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它说了些什么,它是如何说的,它的艺术手法,语言形式的特征如何等等。似乎讲授诗歌欣赏,仅仅需要把有韵律文体,以散文的方式诠释出来,再加上几条抽象的概括,就算完成了使命。但《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一书却不同,它并不仅仅是一座把具体的作品韵味传达给读者的桥梁,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借助具体的作品赏析来阐释诗学理论的尝试,作者在把具体的诗歌阅读体验提炼和升华为阅读诗歌的理论的过程中,也试图去探讨和解答着那些时常困挠我们的现代诗学问题,例如,什么是诗?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诗?是什么构成了诗的内涵?诗与情感,诗与知性,意象与意境,抒情与叙事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现代诗的晦涩?这林林总总的问题,不仅构成了这本书所涉及的具体鉴赏问题的基础,而且它们自身的内涵也通过与具体鉴赏问题的关联而得到了更加透彻和深入的讨论,正是这样的诗学阐释,使本书具有一种理论上的透彻性。同时,作为一本有关现代诗歌欣赏的书,穿插其间的近百首形态各具的现当代经典诗歌也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鉴赏对象,使他们不至于迷失于抽象的诗歌术语中而丧失了阅读的依凭,而围绕这些具体作品展开的生动流畅的阐释文字,又以鲜活而真切的个人鉴赏经验,亲切而又娓娓道来的从容,把读者带入诗歌构筑的不同情境,在读者与诗歌的沟壑间架起一座平坦的桥梁。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诗歌鉴赏的导论,而且也可以作为现代诗歌研究的一种理论入门书籍。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既不是因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也不是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而是因为诗歌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丰厚,更充实,更富有韵致。这种对于诗歌的观察视角,也贯穿于作者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之中,本书所选取的诗歌作品差不多涵盖了整个新诗发展的九十年,在分析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时候,作者都试图将它们纳入现代人复杂丰富的情感与意志的张力中,从不同层面加以考察,例如,在诗歌意象中去探究诗人的生命态度,在诗歌情绪和理性中去体悟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在口语诗中去感受诗人对抗雅言的叛逆性,在诗歌的韵律中去把握生命的节律。这些分析,对于培养读者从根本之处去理解诗歌,起到一种重要的引导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所谓“经典”的诗歌尺度和通常的诗歌标准,因此,不仅那些颇具探索性的实验诗歌进入了其阅读视野,而且连现代的歌词文学,也被纳入了其考察范围,这是别有眼光的。因为,从历史上看,那些已经进入了经典文学谱系的诗歌中,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词曲,有相当一部分都可以说曾经是“歌词文学”,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许多歌词,也可以说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据此断言,是否现代诗歌进入了又一轮的音乐化时代,但如果把这些歌词文学纳入现代诗歌的考察范围,也许,现代诗歌的所谓“边缘化”就成了一个伪问题。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李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