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收获
文/ 曹伟 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舷窗外的午夜才刚刚轻启帷幕。 此时,我如猎人般寻觅着目标,猎的不是凶猛的动物,只猎书。我想在我的储物柜里再“猎取”一本好书,以扩大今日的收获,是普希金的《致大海》还是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顾盼之间,耳畔依稀传来呼喊声:“该睡了,明天早晨还有两个航次的生产任务呢。”这一声提醒让我有些意兴阑珊,可我又不情愿被它所束缚,于是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躺在床上不看书,只想书中内容。 声音妥协了,灯熄灭了,银色的月光也穿过舷窗泻下来。我此时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今天看的《老人与海》场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一叶小舟,那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弓着背,坚持与大马哈鱼搏斗,这场战斗从太阳西坠到繁星满天,老人一直没有放弃,那苍老而又坚定的眼神在凄冷的海夜是如此明亮炽热...... 我每次拜读这本著作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儿时读它感受到的只是那种与鱼与大自然抗衡刺激的过程,让我很向往海上的生活;长大以后父亲带我去大连、烟台游玩时乘坐了几次海轮,晕过几次船,知道了什么是反复无常的大海,好奇感荡然全无,剩下的只是对故事中老人艰辛历程的由衷敬佩。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船员,深感自己生活在一个黄金年代,我不需要像老人那样饱受风雨的摧残,冒着生命的危险维持生计,取而代之的是在我一天工作后,洗上热水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窗外巨大的船壳抵御着风浪,我是如此心平气和地面对。我所工作的江苏路渡2010渡轮仿佛是《海底两万里》里坚固的鹦鹉螺号。 不过我偶尔也会反问自己,对于读书,这是一个好的年代吗?也许,我们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年代,一个用“舶来”描述的年代。“舶来”——非常形象的词,大海那边运来的东西。小学读书我希望用的铅笔是外来的;长大后盲目地追求某个西洋名牌服装好几年,那份激情,可能换来的只是些苍白与空泛的回忆;再后来大学时接触了网络,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沉沦于互联网的虚幻之中,充满视觉冲击的网游,千篇一律的日韩剧,后现代、随意、破碎的产物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我们在这个年代、这些产物下败北,渐渐丢失了儒雅的姿态,舍弃了读书时的安静心情,读书的意义也从天上降到人间。 所幸的是,在成为船员的几年里,我渐渐拾回了那份安逸的心情。漂泊在长江上,没有网络也没有名牌服装,在大多数船员的储物柜里都有几本自己最爱读的书,我就曾从刘鹏兵船长的储物柜里找到路遥《平凡的世界》,抚摸着纸张,我的内心是严肃而神圣的,那就像一块待种的肥沃的土地,我需要精心地播下我的种子。我是如此专注地去读书:在散发的墨香中,随着梁羽生的视野去看一个江湖;怀着海子的田园梦想站在甲板大喊“面朝长江,春暖花开”;相信自己黑色的眼睛是上帝的馈赠,去寻找光明;跟着海明威的步伐做个“硬汉子”,明白有时候人生像是在江上捕鱼,既要有“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勇者精神,还需兼具“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的智者情怀。 也许这就是读书给我带来的收获,不只是作者给我带来的沉思,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看似平淡清凡的每一天,只要有书陪伴,就不会与质朴快乐的日子分道扬镳,身上也没有了电脑游戏和网络聊天的恍惚与疲倦。 拿起身旁的书吧!每晚给心灵一个洗礼,怀着感恩的心去迎接清晨第一缕阳光,用心地工作,快乐地读书,享受每天来自于读书的收获! 通联: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北园小区3号楼19幢107室 曹伟 22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