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笑 于 2012-4-20 15:07 编辑
前一段时间,我开始养成晚饭后出门散步的习惯,但小城里即使晚上七八点钟街上车辆还是很多,灰尘不少,考虑再三我只得在自家小区里转悠。前两天我才发现一个好去处,附近有一条小街,很长,但尽头是两个小区,并不其他街道通行,所以小街虽宽,车辆却很少。
昨晚,我又到小街去散步,忽然见一侧道边多了一个旧书摊,在这清净的小街上,在夹道的洋槐树浓荫下,于橘黄色的路灯灯光下,眼前出现这么一个书摊,总感觉有那么几分诗情画意。于是踱到摊子边,眼光飞速浏览,很快便注意到有余秋雨老师的两本书——《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当下没做多想,便买下了,书摊老头还告诉我,余秋雨的书他还有好多,叫我有空常来。 如今文化界最热闹的是韩寒方舟子大战,但前几年,余秋雨的散文却是一大热门,自《文化苦旅》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出了好几本大散文专集,得到极高的赞誉。但中国文人对暴得大名者往往有一种特殊的敌意,比如五四时期旧文人对胡适的攻击嘲讽,余秋雨成名后伴随赞誉的也有批评和诋毁,有名的就是那个“咬嚼余秋雨”的金文明,当真无聊之极。
不可否认,余秋雨是文人,也是成功的商人,后来大张旗鼓高调反盗版,其实换个角度,也是一种别样的广告,文章写得好书卖的快,盗版才如影随形,这正体现书作者的才情,被盗版书商如此钟情追逐,天底下怕只有余秋雨一人而已了,果然,见《霜冷长河》背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和第二百一十八条的摘录,更有“版权所有,盗印必究”的字样,并附有盗版举报电话,威风凛凛,牛气冲天。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集》中有一篇美食文章,提到一位太太做萝卜肉汤极其鲜美,作者请教秘诀,太太如实相告,其实也简单,就是排骨不能少放。由此梁先生大悟,做文章也是一个道理。拜读《霜冷长河》,感觉排骨和萝卜的份量处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书中第一辑第二辑是主要内容,第三辑收录一些随笔,第四辑则收录了一些序跋及往来信件之类的文字。以前魏明伦出了本书,全是为他人写的序跋等应景敷衍文字,一锅汤全是萝卜,当真是无赖。但余秋雨此书中这些小品虽然受命题的束缚,但总的说来不失真挚诚恳,可读性很强。借用书中一个大树和藤萝的比喻,这本书大树和藤萝倒也相得益彰。
全书精髓我看是前面的第一辑和第二辑,余秋雨追忆少年时的师友,谈名誉谈嫉妒谈友情谈人生,文采斐然,指点江山。余秋雨在书中并没有摆出大师的派头,居高临下指点众生,他在文中将自己和读者放在对等或者说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如他书中所说人最好的精神导师是自己:
“……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捧读之时,感觉如一位年长的老师或一位好友在你身旁。他旁征博引思想深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捧出足够的坦诚,笔下文字都来源人生的切身感悟,他并不好为人师向你灌输,但你虚心讨教他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论你之前对他有多大成见,都会在对他文字细心的阅读中得到全然的消解。细细品味一篇篇美文,委实获益良多。
翻阅之时,我发现他写的“长者”一篇文章末尾有“此文经王元化先生细心校订,谨此感谢”字样,心念一动,随手在网上百度里搜“余秋雨与王元化”字条,瞬间出现好几条信息,我才得知,余秋雨在文革时带头抄了老师王元化张可夫妻二人的家,至今王元化儿子依然对余秋雨不依不饶,我回头再翻阅《霜冷长河》中余秋雨谈友情谈嫉妒谈人生等文字,不由百感交集。这个男人作为文人太成功,也太富有,光芒四射,无怪被人紧咬不放,至今毁誉参半。有人说仓颉造字鬼神哭泣是因为从此人类开始通过文字学会欺骗,我回看放在书桌上的《霜冷长河》,别有一番悲凉况味浮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