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小妖 于 2012-5-1 12:18 编辑
那一年,她十六岁,他二十岁,他们素不相识。 那时候她在高中读书,语文学的好,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范文在班里朗读。 那时候老山前线正在打仗,战争进行的激烈而残酷。校团委发出号召:前线的战士们在闷热潮湿的猫耳洞里与敌人作战,保卫着我们的平安,我们才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前方的战士们写写信,让他们感受到后方的鼓励和支持? 她年轻而炽烈的心里,对军人是无限向往的。军人在她眼里,是真正的最可爱的人,是英雄。她接下了自己班里给前线士兵写信的任务,饱含感情地写下了一封慰问信,信里面满是对英雄的崇拜和向往。 收到回信的寥寥无几,其中就有她。回信写的文采飞扬,把前线战士的坚强勇敢,对越战争的激烈紧张写的活灵活现,她看的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心潮澎湃。唯一的遗憾是,署名处是:普通一兵。 他只是普通一兵,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参军进了部队。正赶上对越自卫还击战,他写血书要求去前线参战,保卫家园。 后方发来的慰问信越来越多,连里抽调了一部分有点文学素养的战士,利用业余时间写回信,他是其中之一。读到她的来信的时候,他热泪盈眶。前方炮火纷纷,后方歌舞升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血书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年轻的心,容易感动。他蘸着心血和泪水写了回信。署名只能按规定写上:普通一兵,但是他记住了那个名字和那个地址,记住了一个女孩子的纯真。 老山前线英模报告团要来学校作报告的消息,让她激动不已。据说这些英模都来自她们写信的那个部队,不知道这些英模里,会不会有“普通一兵”? 这些兵们,有的健康,有的带着伤残,但是个个英姿飒爽。她听英模们讲那些战场上的故事,热泪流个不停。 报告会结束,老师告诉她,有个兵要见她。她激动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了,一定是他,是的,一定是他! 高高的个子,英俊的面庞,和她期望的一模一样。 谈话进行的很拘谨,时间也有限,他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拿走了她一帧甜美的生活照。 十年很短。只有279封信的高度。可是十年也很长,相互的鼓励和倾诉填不满日日夜夜的孤单。她不懂,他为什么总是闪烁其词,不肯再相见。她不懂,他为什么告诉她他会永远是她最好的朋友和哥哥。她要的不是这个。 按照地址去找他,是她下了十年的决心,现在终于决定成行了,她不想放弃自己的幸福。 那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县城,朴素而干净。她找到了信封上的地址,忐忑不安地敲下了门。 “你是?”开门的是一个年过五旬的阿姨,好奇地打量着她,眼里充满疑问。 “我……请问李捷是住这里吗?”她深为自己的冒昧感到羞愧。 “你是赵小桃?”阿姨眼里喜悦大于惊奇,伸手拉住她往屋里走。 “李捷不住这里。”看到她寻觅的眼神,阿姨说。“我是李捷的姨妈。李捷和他妈妈住在乡下。你们的信都是我帮着传递的。李捷说过,你可能会来找他,他让我转告你,他一切都好,希望你自己能幸福。” “那我去乡下看他,你告诉我地址好吗?”她对阿姨转述的话,感到气愤而莫名其妙。 “也许,也许还是不看的好吧。”阿姨的目光很闪烁,但是她的目光坚定地迎过去。 到达小山村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早炊的人家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子不大,在夕阳和绿树的笼罩下,显得安详静谧。村口顽皮的孩童带着她走进了那个小院。 三间瓦房的小院子干净整洁,一个只有一条腿的男人坐在门口,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在捡芸豆,旁边放着一副拐。听到脚步声,男人抬起头来,瞬间凝固成石。 她看到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她说:请问,李捷是住这里吗? 他说:小桃,怎么会是你?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十年前的故事很简单。他给她回信后不长时间,就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转到后方的医院。英模报告团巡回作报告的时候,他的伤还没有完全好,但是他放不下那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儿,他托战友替他去看看她,没什么,看看她而已,当然最好能要到一张她的照片。 战友见到她之后,不仅帮他要到了照片,还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 “乡村的夜晚,真美,天空好像格外高远,星星好像格外明亮。”坐在山坡上,她把头轻轻靠在了他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