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日志(四十三)
算去算来,怎么也弄不清我到底多少岁了。好像去年过了八十大寿,又觉得昨天还背起书包上小学。
从传媒的报纸电视上看到,对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年 》这部电影评价很高。那个年代,虽说我还不大,但也稍懂人事,也是家中的苦难年代。温故而之新,很想去看看。求得领导、老佛爷恩准,愿陪我同去欣赏,无限高兴,便托人购票。
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对近代史了解的人,一提到一九四二年,心中便会充满悲伤与愁怅。那是抗日战斗最艰苦的岁月,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经济不振,民不聊生。
我的大哥汪兆熊在川军四十七军李家钰部任职,当时正转战山西,由于装备落后,节节败退,被日军追得东逃西串,所幸时值寒冬,黄河水不大,抓住一捆稻草泅渡到南岸,没有当上俘虏,捡回了一条命。
成都平原地处大后方,虽见不到鬼子短小而又凶残的身影,但也摆脱不了战争的阴影,常遭日军飞机轰炸。至今我还记得,那个哭泣声似的呜呜警报声一响起,满街上背包提箱,扶老携幼跑警报的人群,在敌机轰轰飞鸣声中,在呼啸与振耳的爆炸声中,与凄厉悲恸的呼嚎交织在一起。市中心盐市口被轰炸的瓦砾废墟,一直深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弄的经济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当然受害最深的还是底层人民。那时人民的衣食住行十分简单,既没有现在歌舞升平的酒吧,也无舌尖上的美食,更无华丽的时装与豪车。常年素食习以为常,似乎完全丧失了对肉的食欲;当时没有现今充满市场的化纤原料,人们衣著只能靠稀缺少有的棉花,因此穿衣更是一大困难,身著巾巾吊吊,棉衣开花开朵,用草绳系腰保暖,已是当时普遍现象。
就这样还要紧衣缩食支援前方。特别是中美英苏法结盟共同反法西斯战争后,川西地区的数百万民工更肩负着修建军用机场重任。那时没有重型机械设备,完全靠肩挑背磨平整土地,几十人拉一个石滚压实飞机跑道。就这样众志成城,很短时间在成都纵横一百公里范围内,修筑起了新津、双流、彭山、邛崃、广汉、黄天坝、崇州王场、太平园八个机场,为驼峰空中通道,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