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13-1-11 17:04 编辑
河南豫剧与河北梆子的传说(原创)
虚拟
说起中国戏曲的种类,河南有豫剧,河北有梆子,京有京韵大鼓,沪有越剧、陕西有秦腔;大凡各地民俗不同,剧种也就多各具独特的风味。这里且不细谈各家的名目曲牌,就逗个乐子,说一回离俗的话儿。总是过年了,就不必非得一本正经的严谨作字。
想这若是把豫剧改成渔具,梆子也就成了渔夫在太阳底下黑亮的膀子了。我这么说你可不要笑,我这也是有些根据的,就细笔道来,也算是河南豫剧同河北梆子的另一由来吧...
“传说”在几千年前,河南、河北那个地方就是一片波翻浪涌的大河套,住在南北两岸的人们就是以打鱼为生的;整日驾着小舟风浪里来去,专和水府中自由自在的鱼儿们过不去。
那会儿还没有渔具,人们就靠两只手来抓鱼,可鱼鳞滑溜,轻易不得抓到手;于是船上的渔人生气,水中的鱼儿就嬉笑人的笨,甩起尾巴就弄渔人一脸一身的浪花,留下一连串的气泡刺波而走。
鱼儿想的只是自由自在的畅游,而渔人想的却是鱼儿身上鲜美的味道;所以鱼儿只要不被渔人抓到就很满足了,而渔人则是抓不到鱼儿就捞不到钱,也就不能闲时取酒东篱下,谈风话月欲诗章了。所以渔人们就一门心思的凑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为的是能够把鱼儿轻轻松松就抓到手。总是鱼不如人,没有那么发达的大脑去钻研损人利己的事情,于是就被渔人想到做一张大网,来把鱼儿网住。
渔人的打算很奏效,从他们做出了鱼网以后,鱼儿的数量就越来越少,即使是在风浪滔天的日子里,也能看到狠心的渔家在捕捉无辜的鱼儿,以此换取金钱酒米,来畅快自己贪婪的,又是自以为与世无争的渔家乐。
但鱼并没有被渔人们网光,存留下来的鱼儿们也想出了办法来对付如陆地上虎豹豺狼一样凶残的人类。鱼儿们想那渔人是要撒网来捕捉大伙的,就决定由一条有献身精神的鱼来做诱饵,诱惑渔人撒网;其它的鱼儿们就使劲地动荡水波,让那渔舟翻倒,使那网网住渔人。鱼儿们认为:既然我们挣脱不开那万恶的网,那么人类也同样挣脱不了,他们屠杀了这样多的伙伴,也该让他们品尝一下自己编织的苦果了。
船来了,渔人撒网了,鱼儿们看准时机猛地把小舟翻倒;果不其然,渔人在跌向水中的时候,那张轻细的大网就把他紧紧裹住。鱼儿们并不冲上去拖他、咬他,而是带着残忍的快意瞅着它们的仇人在水里焦急地挣扎,直到呛水昏迷,最终被活活的淹死;鱼儿们不约而同地吐出一串串水泡,埋向那鱼网中不再吟咏诗章的人类...
渔人们又彷徨了,他们想不到鱼类们竟也能想到对付他们的计谋,甚至令他们失去生命;他们似乎看到了死神向他们张开的翅膀,这使他们感到恐惧极了。渔人不能出渔,就得不到钱米,本来他们可以去种粮食、卖粮食,一样可以养活自己,喝上舒心的酒;可他们不愿意去吃太多的苦,受太多的累,就想把自行长大的鱼儿们抓到自己手中来,用几乎是不劳而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得到报酬。但他们现在不能出渔了,因为死亡在威胁着他们。
渔人们不甘心,就聚在一起喝了九十九杯酒,说了九十九天话,终于被南岸的渔人们想出了新办法,就是把鱼网做了些更新,加了些机关,改成渔具。再打鱼,不去深流涌急的河中心去,而是在风平浪净的河岔里下网。船到水中,并不急着找鱼,而是沿着河套一片一片的顺进水中去,上边系些能浮在水面上的漂,随后就收船上岸,等待鱼儿们不小心自行扑到网上去。
这一次,鱼儿们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因为人类利用了鱼儿们夜间喜欢游动的习惯,设置了网眼大小不同的网具,大鱼会被结实的大网挂住,小鱼也不能逃脱俗称细蔑眼的小网的粘拉。鱼儿们不再寻求解脱的办法,只是祈求上天能给他们一次机会,能够在夜里不再游近那些锋利而又柔韧的鱼网...
因为北岸的渔人们没有想出办法,于是就决定由北岸的渔人们看管河面上的渔具;隔天清晨收网摘鱼,或是有大鱼拖网远去,以及更有些连网也不做的人类想偷鱼的时候,北岸的渔人们就要敲梆子,招呼南北两岸的渔人们一起出动,追鱼网或是抓偷鱼贼。北岸的渔人们觉得自己没想出办法,这样支派他们也是有道理的,更何况渔具也的确要人管理,就都答应了。
每天,他们不用打鱼,就在太阳底下光着膀子敲着梆子,嘴里大声吆喝吓唬着,呼叫伙伴们收网捉贼。日子久了,就有闲得无聊的渔人听着敲梆子的动静而编出了咿咿呀呀就酒下菜的调子,每每收往时节就敲着梆子唱个不休。久了,渔人们就管这调调叫河北梆子。
南岸的渔人们听到了,很有些不服气,于是就借着渔具的谐音编出了豫剧,以此来炫耀他们造出了渔具捕杀鱼儿们的聪明才智。
随着岁月流长,河南豫剧和河北梆子被人们不断的修改完善,就成了今天的著名戏种。只是,这里面不知夹杂了多少鱼儿们悲惨的命运......
2005年2月3日20:25分秋雁南回论坛/注册名:消息小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