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浅谈宋词的意境
查看: 267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宋词的意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3-3-1 11: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文/淼焱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朱承爵的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之后孤寂了几百年,直到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提到了它,虽然仅仅一次:“古今词人格调之高者无不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物,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这一次就够了,至少为“意境”正了名分,圆了学说,王国维对白石词这句观点真的可谓隐约触摸到宋词的灵魂了。直到百年后的现在,古典诗词的品读都离不开意境之说。
   
    说起词的意境,得先说说这个“意”字,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个极具美学价值的词汇:意识流。美国实用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一条河一样流动的,他说:“意识既然是流动的,你可以去注意其中你有兴趣的,挑出来,构成你自己的世界。”王国维早年留过洋,接触过不少西方新思想,是中国用西方理论诠释中国古文学的第一人。“意识流”为二十世纪初的产物,与王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故我附会“意境”为“流动在意识中的环境”应该不会太过牵强,意识流的背景为西方哲学,那么把“意境”推向一个哲学高度,也未尝不可。
   
   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为读者输送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可能作者自己都未可知,他们相互感发,互相变化,交相感应,就产生出一种效果和能力。一种信息射向流动的意识上,倒映出五光十色的“境”来,这是因人而异的。台湾国学大师叶嘉莹提出了宋词“多义”的概念,多义即朦胧,暧昧,模棱。也就是说,一首词可能无法解释,可能有几十种解释,但绝不应该只有一种解释。这是件好事,因为这种“多义”现象能使得一首词有了更丰富、可以存在的多方面含义。   
   唐诗贵“言志”,因此唐诗往往叙事较重,可以不难读出诗人的本意。但宋词不同,没有“叙事词”,她能言诗之不能言者,她是富有一种引人生出言外之想的幽微要渺的意蕴的。既有这样的特质,自然读者读到的不会一种词意了,不好去深究作者的本意,这就如你绕着一个点转圈,结果你发现一圈之后又回到原点,这叫诠释循环,你最终得到的仍旧是你自己的意思。
   
     写词人为读词人用绮丽的辞藻铺就一条婉转的小径,通向哪里呢?当然是幽幽胜境呀。那里是读者以及写者感情共鸣之后的精神乌托邦,这是没有时间的局限的,古老的幽思,就这么跨越时空而来了。在那里,你似乎可以和古人产生某种默契:一起思念着远方佳人,一起感叹着红尘险阻,一起愤慨着怀才不遇,或者一起跨上雕鞍,策马斜阳里……
   
    清代词学家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里说道:“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怨。”翻译成白话大体讲的是,读那些作品之人,好像来到了一个深渊边,看到里面有鱼在游动,却又看不清楚。于是你只能一头雾水,那究竟是鲂鱼还是鲤鱼。又说读那些作品时好像半夜里天空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当你吃惊抬头看时,你却不知道它去了哪个方向。你明明知道不能,但是你已经被它惊动了。所以当你被作品感动之后,实在像个无知的婴儿,不懂人间的喜怒哀乐,但却也能随
着母亲的哭而哭,母亲的笑而笑。又像农村人看戏,不懂戏中所唱之内容,却也随着台上演员表演的哀乐而自己也为之哀乐。周济这一番话实在振聋发聩地道出了词的“低回要渺”,“兴于微言”,“言尽而意不尽”,“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就是词的意境!有着太多的”不可说“,就像看见了龙头看不见龙尾,看见了龙尾,龙头又在云雾里,但是龙影总会浮现在你眼前,龙啸总会回荡在你耳边,这大概就是王国维所旨的“言外之物”,“弦外之响”吧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片名为《坠入》,故事讲的是一位造梦艺术家为一个小女孩催眠,为她构造梦境,小女孩坠入的越深,梦境就越美妙。其实词作者应该可以比作那位造梦师的,只不过为读者们构建美丽的如梦一般的意境,而这,仅限于宋词这个体裁。因为只有宋词才能达到如此的效果,西方人和王国维认为宋词是东方美学不是没有根据的。现代诗也有绮丽,朦胧的,只不过终究是舶来品,没有原生态的历史文化积淀,就如一只宋朝的青花瓷瓶和一把现代的法式珐琅茶壶相比,两样都美,只不过前者的美感是由内而外的。然而宋词的意境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看无或有或更好。因为你能感受到的,必然是意识流动着一种精神向往的情境。即便凄凉的,也是美丽的。也就是说,判定一首词的良莠,衡量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意境。
   
   那么,怎么样才算有意境呢?好词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瑞士符号语言先驱、结构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过,诗歌作为表意符号的语言,其作用可以归纳为两条轴线:一条是语序轴,一条是联想轴。前者指文字的章法结构的次序而言,是构成语言之表意作用的重要因素;后者是指在语言的表意上形成章法、构架之外,还要考虑到每一个词汇可能引起的联想的作用。西方语言学的符号学中有个“语码”的说法,引述到宋词中,可以解释为:在同一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往往形成了一些起着语言密码作用的词汇,一旦你叩响它,就能够带出一大串联想。当然只有熟悉这些文化背景的人才能产
生这种联想的。我们看看大词人温庭筠是怎么破解语言密码的: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里的“小山”,“鬓云”,“香腮雪”,“蛾眉”,“绣罗襦”,“金鹧鸪”,都是词里的“象”,然而这些词汇反应在我们的意识中,会令人产生联想,我们称之为“意象”。作者为什么不说“青山”而说“小山”呢?因为青山是个常见的景象,让人留不下多少印象,而小山则不同,我们不禁想到,小山究竟有多小呢?徒然间让人浮现出不少玲珑的思绪来;“鬓云”,是指乌云般的头发,“香腮雪”是指“雪白的香腮,呵,云一样缥缈的发丝,雪一样无暇的脸庞,一黑一白的反衬,不必再说女子的五官怎么美,一个令人着迷的清丽女子的脸庞我们已经能想象出;“花面相交映”,进一步说明了女子如花一般的美丽;“双双金鹧鸪”,是贴在她裙子上的两只鎏金鹧鸪,这样的结句是多么轻描淡写,却是如此的隽永!我们不必考究这句究竟美在哪里,是两只金色的鹧鸪还是还是穿着贴有两只金鹧鸪裙子的女孩。但是在这种戛然而止中,整首词的意境显露无疑!这首词没有出过一个“美”字,却句句夸赞着这位女孩端庄秀丽,这就是“言外之物”。
   
温庭筠的小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温婉,和润,绮丽。自古以来像这首《菩萨蛮》一样纯粹写景的词能流芳百世的例子不多。我们再来看看与温庭筠同时代的欧阳炯的《南乡子》

  《 南乡子》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莲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这首词也是写美女的,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共同录在了《花间集》。这首倒是像极了一副素描,而温的那首则是一副印象派油画。不能说欧阳炯的这首就差,但相比温的《菩萨蛮》着实矮了一截。这首词不乏“言外之物”:一个船家妙龄女子,面容如莲花一样美,冰肌玉骨,身姿妙曼,穿着更加体现身材的窄衣服,笑着在江头招揽摆渡的客人,这样一连串的描述,使人遐想无限,如果说《菩萨蛮》里的美女是缥缈迷离让人心生怜悯之心的话,那么这里的美女就让男人们趋之若鹜了。立意相对于前者的话,较为流俗,淫靡。.“二八花钿”说的是女孩的年龄,二八十六岁,如花似玉的年龄,从起句开始到“霞衣窄”,作者都是带着男子情欲的主观意识的目光的,我们抛开雅俗观念,单看意境,这首是“有我”的意境(即有作者主观意识在内),而温的《菩萨蛮》为“无我”意境,那我们可以说“无我”的意境“弦外之响”更多一些。因此,这首《南乡子》是有意境的,但是《菩萨蛮》的意境更好。
   
   所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定论:温庭筠的《菩萨蛮》神貌兼备,欧阳炯的《南乡子》有貌缺神。词的神,就是“神韵”,即精神和气韵。精神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可以说做作品的立意或者主旨,无论一首词多长,都须围绕着“神”,就如一个人没了神,就显得无精打采,东倒西歪;气韵,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也就是说,气韵是生生不息传递着的一种情态。这样来看,为什么温的《菩萨蛮》能流芳百世就不难解释了。当然,并非“无我”的意境就必须出类拔萃,更当然,温的《菩萨蛮》也不是宋词中最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看这首晏殊的蝶恋花: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闺怨词,作者用女人的口吻抒发一种孤寂的情怀。从起句开始,就清愁萦绕,这种愁,一直延续到结句,也就是说,每一句都带着作者主观意识在内。有了景也有了情,情景交融。然而,这首词是因为什么感染了千年的人呢?无非晏殊也破解了“语码”, “槛菊愁烟兰泣露”,只这一句话中就出现了三个意象:阑干前的菊花,忧愁的烟霭,露水中哭泣的兰花。镜头向外伸展,在这种深秋悲凉的氛围里,恰恰燕子又分飞去南边了。在这么孤独的夜,月光是不知道我这个离人的痛苦的,非要斜穿窗户照进来,一直到天明。一个“斜”字,用的极妙。“昨夜西风凋碧树”这里的“西风“为什么不说是“狂风”呢?狂风,一年四季都有,只给人一种惊悚的感受,而西风则不同,西风往往让人联想到萧条,肃杀,凄冷;“碧树”,尤可称道,为什么作者没有具体定义一个树种?玄妙都在这个”碧“字,西风凋尽碧树,象征着美好时光彻底离去而悲凉境遇正式开始!读到这里,人已经是悲感丛生了。再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者当时写到这,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心情,但是作为一个读者的心,已经悲凉到极点了,望眼欲穿,天涯路断,那位天涯游子,并非为我的远望而驻足。于是才有了“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当然,以上的词意都是我个人的解释,千百年来对于这三首词的看法莫衷一是,这里我不多做引述。只是这些看法都印证了一首词的意思不会只有一种解释,而一首词的意境,需要读词人用心灵去感悟。学词,得先会读词,与词人思想的共鸣,不觉之中,读词人的精神和审美都会提升一个高度。那么,对于当今写词之人写词的意境,更会带来不小的帮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3-3-1 13:12 |只看该作者
先坐下,日后慢慢学习,问候弟弟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1 16:17 |只看该作者
读过,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3-1 16:39 |只看该作者
这个 很不错 仔细赏读 认真学习  问候淼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3-7 01:13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多读——感悟——共鸣,完全赞同!没这三步,读词就如同背课文应考,读了也记不住,记住也会忘,不忘也只是记忆中的一些死板文字,没任何意义。就是背会了全宋词几万首,下笔还是词穷。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3-11 22:40 |只看该作者
嗯,学习。 看写和吟读的多了,自然会有切身感受。 我读书越来越少了,而遗忘的越来越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3-30 06:37 |只看该作者
宋词抒怀,意境难敌,不修身悟道,很难全部理解它的精髓。好!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0-21 19:10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不错,更加多的,要有自己的观点。你写的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0-24 08:04 |只看该作者
此篇值得大家学习!再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