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认真读沧海兄的大作了。 今天读到的启示录,我愿意把它们看作是一组----一组仿佛于别院精修后的禅悟。
“窗
我扭头去看时,这玻璃里 都住着些菩萨。 慈眉善目 和颜悦色 牛铃叮当,像我 早年读过的圣经 声声入耳。”
缘起。 看到菩萨,想起圣经,甚至这牛铃声让我想起老子骑的青牛--这是多么杂乱而喧嚣的世界,它们在我内心不停翻涌。窗,是通往澄明的洞口吗?
“水
走着走着
我的身体里就容许了
一块接一块垮塌的冰
它要吃饭,它要生活
它不想要的
是那些勤于出行的细雨
和习惯幽暗曲径的桃花
它还不想要的是
一树跛脚的柳叶儿和
三五疯癫成性的燕子
胡乱拼接在一起
对天空写写画画。”
水是融化的坚冰,水是理性澄明的理想化生活敌不过吃饭与生活后温柔的妥协。但这种“不想要”的柔弱语调却暗示了妥协的无奈。这是精修后的反思吗?
“桌面
接下去
还是要说水,貌似
带着幽灵物种的尾巴
从土里升上来
阳光带着表面的温热
带着我手与足
触水缩回的凉
在泥地里缓缓展开”
这首,我更愿意读成是对一杯具体的水(也许是茶)小心翼翼的触摸。桌面上的这杯水,已经成为最后的底线。不管它最后会给我怎样的给养,都不容许被干涸。这杯水,它是我被压缩后的灵魂吗?
“布
如果必须说身体
说诗,说一种
美和不美交叉
呛人的意境
我先想到了丝绸,这种
包藏祸心的事物
它有欲。
它光滑
当它第二次
冷静地做陈诉词时
它和一块布住在了一起”
再光滑的丝绸,它也只是一块布。但丝绸的美与布的不美永远不可能相互包裹,它们的交叉只会营造出“呛人的意境”。这世间总是非黑非白无色无相,事物的内核永远不可能真正抵达。
“启示录
这里没有神坛,这里只有
口和心的对峙,这里也
没有锋口对上利刃
这里没有血的教训
这里只有柔软相对于更加柔软
两片薄薄的嘴唇,勤于
向先人和过往请安
在这里斗居一室
仰卧和起坐
变得同样舒心
在这里请不要带上量尺和墨斗
在这里读人就是读心
在这里
等一壶水的推杯换盏
就是等上一整个下午
黑与白的改朝换代
燕子进入鸟窝。”
“燕子进入鸟窝”,黑与白各自归位,尘归尘,土归土,诸法空相。内心终于平静,一切挣扎重归舒心,这是最后的启示,或者禅悟。
沧海兄选择了窗,水,丝绸等几个典型意象作为切口,垂直深入内心,比较自然地表达了如何从喧嚣复归平静的整个过程,直至最后证得“燕子进入鸟窝”的果,确实是有所启示,有所得。 恭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