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与希望
柴静的新闻调查访谈片《穹顶之下》所以迅速蹿红,在网络上,上亿的点击播放,引起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说到底片子接触了我们大家一直以来觉得很寻常的问题,雾霾其实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你躲不开,你绕不过去。
一直以来,我是有一种感觉,新闻其实是需要一种态度的。这种态度,不需要煽情,不需要失态式的激愤,需要的是理性,需要的是客观,需要的是把它讲明白说透。柴静制作的这部时长103分钟的“公益片”固然有很重的个人情绪在其中,一些数据可能也未必精确,但是,起码她是一个做了事情的人,而且这个事情引起了人们关注,所以,积极的意义自不言而喻。
善于制造阴谋论的人,总是会戴着阴暗的眼镜去判断,为何这部片子要在环保部新部长刚走马上任的时候“兜头一棒”,为何要赶在两会前夕播出?林林总总, 说简单一点就是:柴女子别有用心。
对这种阴谋论持有者,和其辩驳没有丝毫的意义。
一直以来,最让我们感到困惑和不齿的是,一些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也不去做的人,为何偏偏喜欢对做事情的人说三道四,横挑鼻子竖挑眼。你有权利不做,但是,别人做了,你有何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
所以,对这一类人,最好的表达就是:闭上你的鸟嘴。
就算从不专业的角度我也能看得出来《穹》片里面确实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和精准度。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一个“不专业”的柴静,自费出百万拍这样一部非官方的片子,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自己不干,别人干了,心理就失衡,这是多大的仇怨?
其实,从善意的角度上看,凡是善意的指出《穹》片技术细节问题,以及善意的商榷此片的角度和观点都是一件好事情,毕竟谁也不愿意活在PM2.5爆表的环境之中。事实上,在关注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从纯个人的理解角度上,觉得柴静把雾霾的主要成因归结为“燃煤,两桶油”确实是有失偏颇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春天来了,扬尘的沙尘暴会很快就来,这是属于天然的,环境保护失衡导致的雾霾,大概与燃煤,“两桶油”等的关系不大。记得我曾经看过一张对比的卫星地图,当然拍摄的都是我们中国,在相同的位置上,一张卫星地图上,国土的三分之二强的地方基本是绿色,而另外一张则是绿色锐减,沙化刺眼。造成这一切的肯定不是燃煤过度,不是“两桶油”的罪恶。而是我们无节制,无操守的胡乱开采,导致的生态失去最基本的平衡,没有了能固化地面的沙土扬尘的植被,沙尘暴也就不奇怪了,这是纯大自然的报应。可惜《穹》片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因素。
但是,燃煤和两桶油制造的污染是不是事实,大概不用去论证争辩。我们的燃煤“不干净”这是事实,煤燃烧造成的粉尘污染也是事实,至于两桶油带来的机动车排放量的污染当然也是事实。
谁也不用矫情,你这个时候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呼吸到的气息,和你此刻如果是走在山村乡间截然不同,这就是比对,因为你吸入的空气成分组合可能就是不一样。污染就在身边,而因为污染带来的疾病,带来的生活诸多不便就在那里。
飞机轮船晚点了,动不了了,与雾霾有关。莫名的呼吸道感染与雾霾有关,哪一个人不是都在这片穹顶之下?
自己斥资去和雾霾解决一场“私人恩怨”的柴静,无非是说出了我们全社会都知道的一个东西而已,所以这部片子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其实,我最喜欢是《穹》片的最后那一部分,也就是:面对雾霾我们该怎么办?这不是单纯的防御,抵挡,而是一种动员所有人参与,从自身做起的积极倡导。这就是让我感动的这部《穹》片的积极意义。少一些私家车,少一些个体带来的烟尘排放,环保为何不能从自身做起?多一点公民的义务和担当,敢于向污染说不,记住这个电话:
12369!谁都有挂这个电话举报的权力和义务。
在悲观和乐观之间,多数人们会选择后者,是因为至少它带来的是希望和笑声。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也该到了深刻反思的时候。大量的粗放制造模式该叫停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在当下中国至少有: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铁合金,焦炭,铜冶炼,汽车,纺织,煤炭,电力等等。这些行业毫无疑问也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地方,并非我们没有路可以走,而是我们应当彻底转变制造模式,由粗放走向精细,这才是正道。
高层不是喜欢说四个字:壮士断腕吗?这就到了真的是需要壮士断腕的时候了。
今天的中国,雾霾下的中国,渴望蓝天白云的中国,没有别的选择。
很多年前,那个留着八字胡的大先生,意味深长的说过这样一句话:
希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就像这脚下的路,脚下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是我们该有的选择,换句话说,这叫公民的觉醒和自悟。
美英日等这些“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环境之痛”,我们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为何要重蹈覆辙?
无他! 2015年3月4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