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樱花 于 2017-8-24 11:45 编辑
今年高考浙江语文卷有道阅读理解题,阅读文是一篇名为《一种美味》的文章,作者巩高峰。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问:“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试结束后,作者巩高峰马上被考生们“人肉”了出来,他的微博也瞬间“沦陷”,许多考生留言“29万江浙考生纷纷提刀来问”“诡异的光到底是个什么光?”还有的考生哀叹“转了那么多锦鲤,败在一条草鱼上。”
最吊诡的是作者竟向考生们求饶“大家别逼我了,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网友惊呼“诡异的光竟然打败原作者。”
也许作者就是刻意留白,以示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就是无心之笔,就那么一写,像鲁迅先生“我家门前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你非要问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估计先生会说:“无他,凑字数赚稿费尔。”
考生们提刀逼问作者,显然问错了人,其实他们更应该问的是命题老师,他到底想考什么,要什么样的标准答案?这篇发表在《青年文摘》中的小说其实很有意境,文章三要素“龙头猪肚豹尾”全都兼备,结尾更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每个读者都能结合自个的历经,得出不同的观感来,所以说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孰对孰错?而命题人却过分偏颇地纠结于作者有点刻意的“豹尾”句式,要求考生们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深度,这不是逼着考生们过度解读么?还得朝着他设置的方向使劲,否则就是跑偏了。
什么事情一过度,就不好了。过度医疗、过度放牧、过度肥胖、过度疲劳、过度焦虑……
事后,巩高峰在一次访问上说,他的答案与命题人的标准答案相似度近80%。敢问作者竭力把着命题老师的脉,循着高考模式,绞尽脑汁做出的答案,真的没有过度解读自己的文章么?
哎呀,一不小心,我是不是也过度解读了作者的解读呀?
http://bhsb.tjbhnews.com/html/2017-08/24/content_8_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