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当怪物来敲门》,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并不高。第一次看时,有些环节未能看懂,是一部侧面反映人性的黑色故事。从始至终气氛压抑,惊悚,闷,让人莫名的伤感,抑郁。主人公是一位十二岁的男孩,可他自闭的世界,思想深得连成人都看不透。
故事开头,男孩的妈妈生病了。他在目睹妈妈日渐衰弱又无能为力之下,无数次梦见妈妈要掉下悬崖,自己拉着怎么也不肯放手。终于在一个深夜里唤醒了自己内心的恶魔--树人。树人给他讲了三个故事,要求他讲第四个故事---也就是要他讲出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老国王和王后有三个儿子,但三个儿子因为战争全部夭亡,王后因为难过也去世了。老国王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唯一的孙儿身上。后来,老国王娶了年轻的新王后。但是世人都传新王后是巫婆,不久,一杯酒下肚,老国王去世了。新王后理所当然继承了王位,小王子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小王子遇到了一位农夫的女儿,他们相爱了。有一天农夫的女儿在深夜被人杀死,小王子说是新王后杀死了他的爱人。这一举措引起国人及小王子的愤怒,他们揭竿而起,推翻了新王后。小王子坐上了王位,树人却带走了新王后,送她去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生活。
男孩问,为什么要救巫婆?树人回答,她是巫婆,但国王并不是她杀的?农夫的女儿也不是她杀的?国王是老了,自然死亡。而农夫的女儿,是小王子自己杀的。。。
世上没有永远的坏人,也没有永远的好人,环境决定一切走向。
第二个故事,有一位固执而不愿改变的制药师,自私又贪婪。能用紫杉树和草药制药来治世间顽疾,救苦救难。但一位善良的牧师忠于自己的信仰,反对药剂师的传统治药方式,并且维护紫杉树,不允许制药师来砍伐。有一天,牧师的两个女儿得了重疾,无奈之下,牧师找到制药师,救他砍树救女儿。牧师问: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吗?牧师说,只要能救女儿,要我做什么我都愿意。最后,只有两座小小的坟墓。。。
到底是制药师见死不救,还是牧师放弃信仰可耻?
第三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隐形人,事实上他并没有隐形。他过惯了被人忽略的日子,他问了自己无数遍:假如没人看得到我,我存在有什么意义?在愤怒下,他召唤出一种怪物。
到底隐形,还是现身?才是自己最好的生活状态?
光看这三个故事,除了纠结,好像也看不出什么。但结合故事剧情,就能很好的理解融合。第一个故事的背景,在妈妈生病后,外婆插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里。男孩很抗拒,他不希望任何人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故事里的老国王,就是妈妈,新王后就是爸爸,小王子正是男孩自己。而农夫的女儿,就是外婆。老国王的死不是任何人所为,新王后即便短暂称王,她终究要离去。小王子杀死了爱人,但换来了王国。其实,外婆是最无辜的那个人。
第二个故事的背景,男孩的爸爸有了新家,但是条件很不好。男孩渴望爸爸爱他,但又憎恨他离开妈妈和自己。制药师就是爸爸,而牧师就是外婆。纵然爸爸不离开妈妈和自己,妈妈的病依然会来。学会放下,懂得原谅。树人让男孩毁掉牧师的房子,其实就是男孩歇斯底里的打砸了外婆的家。
第三个故事的背景是,男孩经常在课堂上盯着那几个同学看,换来一次又一次的殴打,侮辱。有一次,那个打他的同学说,从今以后不会再打他,只当他是透明人。男孩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别人忽略自己。哪怕一次又一次的挨打,他也愿意。当别人不再关注他时,男孩愤怒的打了那个同学。
最后,树人要求男孩讲出自己的故事。逼迫下男孩终于说出来了:他不想放手,却不得不放手。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场救赎,一场关于自己的救赎。妈妈早就在某一天的晚上12:07分去世,只是男孩不懂得怎么面对,他封闭自己的世界,他自闭得让人疼痛。在故事的最后,他接受了外婆,拿到了属于自己房间的钥匙。那个房间,也是妈妈从前的房间。一本连环画上,断断续续讲着三个故事的片断,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封页上,是一个小女孩坐在树人恶魔肩上的图片。也许这本连环画,讲的是曾经一个坚强的小女孩,战胜怪物的过程?
故事惊人的相似,成长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