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力 于 2018-6-11 18:47 编辑
小时候我特爱看年画,那时候物质贫乏,画的内容也有限,无非青山绿水亭台楼阁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伟人挥手领袖握手。印象最深的有二,一张是美女半蹲举起一颗闪闪发光的石头,叫作《金钢钻石献给党》。另一张是琳琅满目的各色水果,吃过的,没吃过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好让人馋涎欲滴。
后来经不住我再三恳求,家里买了这张各类水果的年画,但我爸在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了这幅画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中的几个错误,那就是,水果们一起开会虽然好看,但即便南北地域的差异可以忽略,成熟季节不同的硬伤真的可以克服的吗?
对啊,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于是以后每当小伙伴们流着口水看这幅画时,我都要卖弄一番:西瓜啥时候熟?桃子啥时候熟?苹果啥时候熟?把它们在现实中放在一起,合理吗?菠萝是南方的,苹果是北方的,放在一起,可能吗?
小伙伴们不住地点头。
我当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爸是在当兵后的连队里第一次认识苹果的,换句话说,我爸二十三岁之前,别说吃,见都没见过苹果。这样一个人对于水果的认识,肯定是有局限性的。而更大的局限是我们所处的年代,那个站在年画前侃侃而谈装逼的孩子,肯定想不到,几十年后,季节不同可以克服,南北差异也能忽略,那些水果摆在一起不光可能,而且现实,又能买得到,还能吃得起。人们用年画来表达的希望和向往,成了现实。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去村里偷杏,那种红里泛青的水杏,根本还没熟,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到夏天,到田里找野生的甜瓜和葡萄,找到了,能向伙伴们炫耀一整天。当然也不全是和谐,曾经为了一棵桑葚树,两村的孩子打架打破了头。
至于西瓜和苹果,果园和瓜园都看得太严了,孩子们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等丰收了,村里卖得差不多了,剩下不太好的,给每家每户分一分,那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啊!场院里人来车往,大人们脸上都带着笑,有背袋子的,有抬筐的,议论着大小和多少,而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脸上嘴上汁水横流。
分水果的时代过去,变成了用粮食换,终于又变成用钱买
但即便用钱买得起了,那水果也是有限的,杏下来吃杏,桃下来吃桃,苹果要等到秋天,什么,你说那种青的小果子?又酸又涩,真是太难吃了.......
当然还有南方的水果,桔子和香蕉啊——————北方的大部分孩子,对这个都不陌生,早先走亲访友,你不提上一兜桔子,一挂香蕉,都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直到上世纪末的一个夏天,我眼睛动了个手术,朋友来看我,提来了一兜荔枝,,,,那时候荔枝在北方还是十分少见的,我既没见过,也没吃过。但怎么可能没听说?这么如雷贯耳的东西——————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一骑红尘.......不背不背了,朋友刚走,我就坐起来,那什么,拿颗荔枝我尝尝呗........清香,甘甜,直到现在,荔枝都是我最爱吃的水果之一,每当上市,无论贵贱,都要挑新鲜清爽的,先来上几斤。
草莓是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北方普及的
菠萝应该也差不多吧?火龙果应当要晚一些。
上中学的时候读情诗:分吃红樱桃的夜晚,不再对妈妈说全部.........当时觉得樱桃真是浪漫的水果啊,可是直到2000年后,我才吃到它。
终于,旅游让我们开始走出去,不用在家坐等了,水果们,我来了!
嗯嗯,我们去的地方,就是被称为水果天堂的宝岛台湾,这一下可以大快朵颐了!番石榴、柚、木瓜、番荔枝、莲雾、枇杷、释迦,菠萝蜜、山竹.......行程八天,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美味,最后还剩下个大芒果,而水果是不能上飞机的,一家人被逼无奈向空乘要了把小刀把它切着吃掉了,那一次真是撑坏了。
苏嫂有张抱着大椰子坐在荫凉处吸椰汁的照片,她说仅仅为了那新鲜的椰汁她也要再去台湾,我说好,等小蔡下台了一起去。
下面要说的是榴莲,虽然去泰国时也吃过,但现在邹平街头也到处都是了,我特爱这臭哄哄的醇厚的味道。觉得这一种甜才是甜的极致。无奈儿子上学了,苏嫂吃不惯,我自己又不好意思给自己买,无数次看着榴莲一声叹息.......终于有一天,苏嫂所在商场搞活动,她良心发现给我提了个榴莲回来。我喜不自胜,不顾扎手抱着榴莲往茶几上放,且慢,茶几怎么这么满?
小小的茶几上,有荔枝,有葡萄,有水杏,有苹果,有香瓜,有火龙果,茶几下面还有西瓜,这个要是再添上几样,活脱脱不就一幅上世纪年画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