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读书读史,是人生快意事之一。记得看一本传记,里面描写一代天骄在苏联重兵压境之时,读到书生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北伐,击悍勇铁骑,克坚固名城,以少胜多,让身处北地的汉民,终于见到了王师的风采。千年后的一代伟人,读史至此,感慨批语:“再读此传,令人神往。”不仅是英雄相惜,更有对陈庆之深入虎穴,横扫千军的风采的钦羡。
明末年间,内忧外患,此刻,一个能拯救大明至少关外局势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他和陈庆之相同的也是一介书生。了解袁崇焕的人就是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论是为了答谢侯恂的伯乐之恩,还是勇担天下兴亡的责任,他做了一件与官场格格不入的事情:单骑出关,巡视形势。而官府和家人皆不知其所踪,时间不长,他回朝了,而且语出惊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官场其实就是一个圆滑的场所,世事练达,小心行事,崇尚: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个性张扬才华盖世,也要低调行事。白起一代战神,忤逆王之意,落得自裁;古名将风的韩信,被贬之后: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被斩于长乐宫。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封建社会,一个打天下的名将,他不仅具备灭帝敌国的本领,如果灭自己君王的国,同样易如反掌。这样的先例如北周将军大司马杨坚、后周都点检赵匡胤。。。
如果我们把皇帝杀功臣通通归结于韩信所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未免太过简单。
范仲淹有句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当然我们不能把皇帝想的太高尚,但如果选择一个人死换取一个国家的安定,大多数人,会做出和皇帝同样的选择。
回到袁崇焕的话题上来,当他面对让朝廷寝食难安的后金凶悍的铁骑,竟然给予军马钱谷,一人足矣。既然有人愿意去险地担责,群臣乐得静观其成。与以往扯皮推诿不同的是,明朝廷就此问题以罕见的效率达成一致: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
没人愿意去关外和浑身羊膻气的后金劲旅作战,更别提关外明军的派系关系,骄兵悍将如何指挥?所幸有你袁崇焕知难而上,真是太好了。既然你这么能干,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枪给枪。。。
只是此时,满朝文武乃至袁崇焕本人没有想到,与前几任不同的是,袁崇焕的功勋和结果,竟是如此的骄人战绩和笔墨难言的凄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