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8-7-21 10:51 编辑
醉笑点评:这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是自周至秦而形成的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
其实古人也不这么说话,据胡适考据,古人的口语也是白话,比如西北、东南偏远地区的民间口语,因为环境闭塞,百姓不识字,现代汉语对他们口语的影响甚少,他们的口语,基本保持了古代口语的原貌。也并不之乎者也的。
上古时期,因为文字尚少,又收书写工具的限制,人们记录语言的时候,尽可能地简短、简练,形成了文言文特有的实词虚词和语法体系。连一千多年前的韩愈都嫌“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汉以后,出现了纸,才有了极尽铺陈的汉代大赋。但纸的产量不高,价格不菲,以至于左思一篇《三都赋》出手,洛阳的纸就供不应求了。
到了唐宋,书写工具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代代传承,历经千百年,已经成为流传广泛、相对稳定的官方共同语。所以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我们读唐宋散文,有没有觉得比先秦散文和《史记》更佶屈聱牙,要啰嗦的多?
文言文在读书人和平民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所以,唐宋时期的书面语言没有向口语转换,反而更加“文”,除了“约定俗成”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书人想把与平民之间的这道沟挖的更深,更宽。以彰显读书人的高贵身份。
我一直怀疑,这是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合起伙来糊弄老百姓的一个套路。
扯得太远了。
再扯回来。
不要说我们现代人,古人学习文言文也很费劲。必须“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代人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孔门六艺,一般人只学习诗书。而我们现代人,从师学习的内容太多,就说高中吧,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还有个政治。这是最基本的,还没算体育音乐美术德育国学思想品德。
语文,学的又大多是现代汉语,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文言文,不超过五十篇。还都是文言文中比较简单易懂的。
现代人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借助注释,大致看懂文言文的意思”。
高中生和非文史类的本科生,也就这个水平。
以这个水平,读文言文都费劲,去写文言文,写出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古汉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相当于一门外语。甚至我以为,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英语水平,绝对要超过他的古汉语水平,那么想象一下,他用英语写一篇小说,英国人看了会不会哭昏在厕所里?
“知道”和“做到”之间,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我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原理,也知道宇宙飞船是怎么上天的,这只需要一点常识就行,但我要是“制造”一艘宇宙飞船,你们估计,能飞上天不?就算飞上了天,你们谁敢坐?
所以,你写的这篇文言文,就相当于高中生用外语写的小说和醉笑制造出的宇宙飞船。
我们于文言文,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开篇第一个字,“夫”:本义是男子,转义为苦力和丈夫(丈夫就是苦力)。用在句首,变成虚词,称作发语词,无实义。
但是——问题来了——但是,不是所有的文言句子前面,都用“夫”来作为发语词。
夫,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而“......者......也”是一种陈述,不可以用“夫”冠之。也不必用“夫”,可见,你并不知道这件事。故此画蛇添足。
本文中间还有一个“夫”字:忽一男声骤起,曰:妃,观夫久矣,不忍相扰......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妃,(我)观察(你)很久了,不忍心打扰你......
是吧?
且不说这句半文半白的,好酸酸,就说这个“夫”,此处表示什么意思?
《岳阳楼记》有一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估计你这个“夫”是从这句来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夫”出现在句子的中间,表示“这,此”,但它“仅指不代”,不能当“代词”用,后面要有名词托着这个“夫”,否则就不通了。
而且,夫的这两种用法,都要破读,不读第一声,而读第二声,读若“浮”。也许你知道,但我发现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仅一个夫字,就看出你文言功底。很多常识性的东西还没掌握。
还有很多“硬伤”,比如“一男声”,“恨不得”这样的词语,类明清小说语,又与整篇语境不和。
或绿焉,或黄焉,或红焉,这句的“焉”也用的不对。《师说》有句“或师焉,或不焉”,我估计,你的这句也是从这里来的。
焉是语气兼指代,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指向的那个人或者那件事。相当于“于之”:有的跟从老师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
我看不懂你这个“或绿焉或黄焉或红焉”,为什么要这么写。
郑逸梅在《逸梅杂札》中说:“清末苏州府学中学堂国文教员是王鹤琴,学生作文滥用‘而’,王鹤琴批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这篇,不过是用现代汉语语法拼凑文言词而成。看不到任何古汉语的文法。感觉就像看一件赝品的瓷器,顶部造型是宋代的,中间是元代的,底座却是民国的,而上面的纹饰是康熙的。
所以,我是非常反对现代人写文言文的。
也不是完全反对,现代人喜欢写文言的,首先要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古汉语语法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当然,自己喜欢写着玩的,也没什么。
就如那么多人喜欢写诗。而写出来的算不算诗,实在值得商榷。
乾隆爷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没有一首诗能让他成为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