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看中国足球了,但是最近好像足球界又热闹了一回,原因不是打进了世界杯,夺取了世界冠军,而是因为钱花的太多了被限薪,一下子把白骨精打回了原形。
从去年开始足协进行了两项改革,一个是球员限薪,一个是球队名字中性化,也就是不要以企业名字命名球队。球员限薪要求一支球队球员薪金总开支不能超过1000万元,引进外援金额不得超过300万欧元,为什么要限薪,有这么几个原因,1,中国中超球队的薪金水平是欧洲顶级联赛之外水平最高的,是日本j联赛的3倍,韩国职业联赛的10倍,但是成绩呢?成绩,这么高的薪金有成绩支撑吗?2,亏空巨大。2015年中超转会费是1亿欧元,到2017年达到了空前的4亿欧元,可是当年的中超收入是多少?1050万欧元,差距有多悬殊?这么大的亏空怎么弥补?只能靠企业巨额投入,但是偏偏这两年经济由于疫情影响不景气球队背后的老板们都自顾不暇,例如苏宁,自己都亏钱亏到靠政府救济,哪还有心思投入足球,所以苏宁挂牌一年没有企业愿意接手,结果一个中超冠军队被迫破产解散。3,就是这两年经济不景气,球队背后老板们都捉襟见肘,现在又不允许球队以企业名字冠名,更没有企业老板愿意接手这些烂摊子了,接手这些企业得先接受他们的巨额债务,老板们都是人精,谁愿意呀。
对于这次的限薪令舆论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一种是限制地对,中国足球踢得这么差水平这么低还拿这么高的薪水不配。一种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没有高薪怎么吸引人才向足球靠拢呢?应该说,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薪水跟保安一般多那还有谁去踢足球呀。但是我觉得更深层的问题并不是高薪的问题,而是体育文化的问题,能不能走进千家万户让这些体育项目社会化大众化,例如每家每户是不是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没有自己的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会不会为自己的会员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让俱乐部和当地的体育爱好者们真正的打成一片,水乳交融?这些才是体育运动发生发展的根本,高水平的俱乐部,球队,球员是这种体育文化水到渠成的产物,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才是中国足球正常发展的方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