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言 于 2021-4-15 17:37 编辑
该文初看象一篇游记,记录作者一趟匆忙的北国之行,但选材非常大气。全文四节,依次书写了死亡、幸福、生命和民族大义。
她按行程顺序书写,我们不妨打乱这个顺序,从生说起。莎翁有句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来一趟人世不容易,要象孩子那样活着,保持纯真,象哑巴哥哥那样活着,纵然身体残疾,也不忘自我不忘初心。谁能界定一个晒太阳的老头与腰缠万贯无暇享用的富翁谁更幸福?皮囊只是俗世的包袱,灵魂才有永生的力量。如此想来,死亡何惧?
“北大荒”三个字,自带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种感觉和后面的旅顺不同。“旅顺屠杀”关乎国仇家恨,民族大义。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在此屠城四天三夜,尸首遍地血流成河。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想起了1858年,额尔金率领英法舰队一千多人攻占大沽炮台后,沿河上溯去往北京,因河流不畅,当时,我们的同胞,居然在岸上替他们拉船带路,引狼入室。这样的屈辱与无知,不会再有了。现如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铢。
当作者置身于在这块曾经人声鼎沸号称“北大仓”的地方,不见一个年轻人,满眼只有发白的盐碱地,心一定是凄凉的吧。回看标题:远去的北大荒,它是作者行程的回放,更有一种历史的悲怆。都远去了,热闹,繁荣连同那段特殊的时间。
面对这些深远的主题,晏晏并没有任感情泛滥,而是节制惜字,沉稳内敛,只在结尾轻轻一扬“北大荒的春天还未开始,一切都在沉睡,一切都在孕育。”不由令人期待,这个曾经创造辉煌的地方,一定会再度雄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