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荒腔走板 梅花一夜漫天雪
查看: 32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花一夜漫天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8-20 09: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21-8-20 09:19 编辑

       建武五年洛阳的夏天,酷热难当。经过了一晚的暴雨,早晨的空气还是那样湿热,让人喘不过气。对于这座城市,最难熬也最容易活下去的就是夏天,来自各地的粮食从四面八方水路陆路运入,这些粮食维系着百官百姓的生存,就是皇帝也要靠这些外地运入的粮食才得以活下去。即便这样,比起处于战乱之中的州府县城乡村,还是一个如天堂般的地方,毕竟远离了战火,能够活下去。虽然这样,仍然有官员和百姓在城门口等候开门,然后出城去挖些野菜充饥。


      晨光照射到了东汉光武帝宫殿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宫外遥远处传来了寺庙的钟声,还有时高时低的鸡鸣狗吠之声,宫墙外的杨柳上的蝉也不甘寂寞,跟着鸣叫起来,间杂时隐时现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这个经历战火的都市慢慢的从一夜的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粮的队伍从已经打开的城门缓缓的进入城内,车轮在泥泞的道路上一寸一寸的挪动着,在守门士兵的仔细盘查后,一个个精瘦的推车汉子用新奇的眼光四处打量着这座帝都,他们沾满泥巴的脚和小腿,第一次迈入京师的街道,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震撼和神秘的,毕竟这是这个战火中帝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在距离城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小小的寺庙,门前人马冷落,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不长,香火不怎么旺盛。寺庙所处位置正临一条通往洛河的支流旁边,河边杨柳垂下,从庙门看进去,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小和尚在庙里点燃了炉子,正在烧水,由于昨夜的雨把木柴弄的潮湿,木柴燃烧产生的浓烟气呛得小和尚在咳嗽,烟熏得小和尚灰头土脸,脸上的灰尘中两道泪痕,还一直用力吹火,犹在担心没能及时烧开水受到责备。


     到达粮仓后,带队官员和仓储官员办理着交接,验收着粮食的质量,一包一包的核实数量。仓储官员虽然清瘦,一身看着有些宽大但干净的官服,但气度还是雍容自若,眼睛黑亮转动有神;带队的压粮官员衣服破洞,溅满了泥水,脸色发黄发黑,一脸的尘土,神色间局促不安。仓储官员对数量和质量产生疑问和质疑时候,带队官员的脸色由红变白,紧张的赔笑解释。仓储官:“粮食是国家大事,陛下都为此下诏多次,谁敢不认真?这样的大事不认真就会掉脑袋,职责所在,只能一清二楚,粮食数量质量清查之后自有公论,如你不服,可以向朝廷申报。又何必解释?”压粮官的身子弯的更低了,头几乎碰到了地面,嗫嚅说到:“上官息怒,只是一路行来,下官也是和他们一样。”说着用手一指那些推车的汉子,继而说到:“都是啃干粮,喝凉水,一路行来,辛苦倒是自该,但骤遇雨水,少许粮食发霉无法避免,也是下官的罪责,请上官理解。”仓储官员叹口气,拍拍压粮官的肩膀,压粮官的眼中激动的几乎要冒出泪来。那些站着一直在看他们对话的汉子就停在了粮仓旁边,看到他们这样对话的神情,也就松了一口气,顺便靠墙坐下,在树荫下,掏出发硬的饽饽,用力咬一口饽饽,喝一口从小河里舀来的水,只看见他们喉结上下滚动,艰难的把食物咽下。有一个略显干净些的汉子,把饽饽和水囊递给压粮官,压粮官摆摆手,继续跟着仓储官一路检下去。


       建武初年,黄金一斤买五升豆子;建武三年,一斤黄金还是只能买到五升豆子,在外打仗的士兵没有军粮只能用果实充饥,这时能够有饭吃活下去就是天大的造化。沿街都是小家小户,有些连门都没有,屋顶经过一夜的暴雨,大多已经是敞口对天;有大些的院子,也只是勉强用几根稀稀落落的木头做栅栏围住。不要说大臣们没有车驾,就是皇帝也没有车驾,也亏得刘秀是马上皇帝,出入倒也不费力,上马就走。


      定都中原腹心之地的洛阳,刘秀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才决定的。赤眉举旗关中,多年争战不息,皇城长安已残破不堪,入眼都是废墟。最关键的生产力急剧下降,战乱导致大量的精壮人口迅速减少。农业生产条件短时期无法恢复正常水平,看不到满足军民粮食消费的希望,而关中稀薄的降雨,生产的粮食连自己都无法保证,更别提满足中原人们生存的需要。无粮不稳,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极有可能因为粮食问题而陷于另一个足以导致倾覆的危机中。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是光武帝刘秀无法说出口,刘秀的根据地亦其政权核心人物,都在关东。而刘秀起家之地就是关东地区,尤其是南阳一地的豪门大户的鼎力支持。


       定都长安和定都洛阳的提议曾经让朝中和在外的文武分成两派,两派挣的面红耳赤,一众大臣和武将各有各的道理,一时间都觉得各自的理由充分,能够站住脚,所以谁都不能说服谁。他们各自上书,表示自己的意见。朝堂之上,争论火热的时候,都忍不住看向坐在那里不语的光武帝刘秀。而刘秀却端坐那里,一会抬头看看他们,一会低头看书回奏章,似乎认可各自的主张都有道理,谁的主张却又没有明确支持。但是别看刘秀向来温和,但跟在他身边时间久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一般人绝无的特点,一旦咬牙决定,即便万难,他也会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不过不管这些对立的大臣武将如何争论,刘秀明白,无论定都哪里,如果没有合适的足以站住脚的理由,就会造成朝廷的不稳而导致人心紊乱。现在任意一方都不能掌握对定都的话语权,这个主持大局的权利一定要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在经历了王莽篡政带来的动荡,破坏了大汉皇帝一言定鼎的根基,再也不能出现了。这也是一个机会,刘秀要借着这个机会,看看大臣之中哪个是真心为公,哪个的眼光深远智谋超群,最重要的是要看看哪些人在关键时刻私心在先,不能委以重任。打江山时候尚能同心协力,坐江山的时候,就要各自争取最大利益,这也是刘秀一直面无表情不做表示的根本原因!

刘秀之所以在西汉末世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其很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深思熟虑,独断乾纲。身为一军统帅,一国之主,关键时刻,一言九鼎,哪怕错了的决定也要错下去,面对骄兵悍将,非如此不能树立威信。


      观察了一些日子,大臣武将各自观点均以表明,侍臣们记录下来,刘秀研究的彻底的时候,第二天双方争论到嗓音高的要把房顶抬起来的时候,只见光武帝抬起头,站起身,向着下面的文臣武将摆摆手,下面文臣武将瞬间都闭口看着皇帝,皇帝凝视他们一会,威压让这些人慢慢低下头去,刘秀才说了一句:

“若要粮足天下稳,定都洛阳。”


然后扭头就走,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大臣。


       在御书房的东南面,用几扇屏风相隔,就成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小卧室。本意是光武帝办公读书累了,便可在此间小憩歇息。但每遇到重大军情政情需要昼夜工作,光武帝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刻,这个小卧室竟然就是忙乱之际,可以连续几天的工作之余小憩的好地方。作为一个的把国事放在心上的皇帝,刘秀觉得还是在这里办公应对紧急军情政情,效率更高一些,更觉得心安一些。


      而此刻,光武帝就在御座上。御座背后太监静立,旁边还有几名内侍,殿外肃立着执戟而立的羽林郎。光武帝站起身,在殿中负手踱步,站在北宫大殿的窗前,看见天上的乌云远去,天色由深红变浅,一轮朝阳喷薄而出,霞光将窗户染红。伫立了半个时辰,光武帝把目光从宫门外收回来,看着案几上处理完毕堆成山一样的竹简。刘秀的思绪飞到了河西,这里有一个事关东汉帝国西面政治军事稳定的关键人物,他的归属某种程度能够决定汉朝西方的稳定与走向,这个人就是窦融。


      刘秀这年36岁,正是人生黄金的年代,早先的农耕和长期的军旅生活,让他的肤色黑红黑红,看着和大多数的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一双浓眉斜飞入鬓,下面的一双不大狭长的眼睛露出的精芒显露出与众不同之处,嘴唇紧紧的闭拢在一起。虽然崛起草莽之间,历经战阵和政治风雨洗礼的帝王气质还是掩盖不住。刘秀和他的前辈刘邦有相似之处,尊重你就能放下身段和你结交,但与刘邦不同的是,刘秀很少和人闹翻,做事总是留有余地,但诸大臣和武将没有敢不尊重听命的,只要刘秀面色稍微严肃,下面无论如何高官显贵,无不凛惕自省。刘秀不仅治国治军有一套,还有一身别人想不到的好本事,就是精于稼穑,种庄稼是一把好手,他随便从地里抓起一把土,在掌心里细细碾碎,就知道这田地的肥沃贫瘠程度;把稻谷从手心搓开,就大约知道产量多少。


      光武帝一直关注天下各地的形式和各色人物,从谋士们那里得到的军情和各地消息,有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人就是窦融。军情简报显示:他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也为武威太守,几代人都在河西,在河西一带享有极高的声望和扎实的基础。那个更始帝刘玄为了拉拢人才,争夺天下,就封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窦融也不含糊,带着任命书携老婆孩子到西北去了。到了张掖,窦融一手硬一手软,软硬兼施,安抚结交当地的能人志士,和少数民族相处的也不错,当地百姓很快人心所向,河西之地就像一枚熟透的桃子落入窦融的手里。这时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和所有州郡豪杰,窦融都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同盟关系。


      更始帝失败之后,窦融和五郡的梁统他们商量,推举一个大将军,总领五郡事宜,统一指挥,共保五郡平安。推举的结果毫无悬念窦融为大将军,武威太守马期、张掖太守任仲都是聪明人,一看形式所趋马上提出辞职。于是重新划分权力机构,以梁统为武威太守,史苞为张掖太守,竺曾为酒泉太守,辛肜为敦煌太守,厍钩为金城太守。


     窦融军政一把抓,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有个平安的环境;军队掀起了练兵高潮,骑马射箭,排兵布阵,每日操练不已。多次击败入侵的羌胡和匈奴,战乱之地逐渐转而变得安定,北地、上郡流离失所的百姓都投奔了窦融。尤为难得的是窦融的政治眼光,他看出了隗嚣的挑拨离间,拒绝了他派出的谋士雍率的游说。雍率甚至暗指了韩信的下场来提示窦融,主张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上策可以六国均分,下策不失为赵佗的南海尉。窦融没有当面拒绝雍率的建议,而是立即派人火速召集五郡的郡主和谋士们一起商量。


五郡的太守在得到讯息三日后,一路奔波相继集中到窦融的凉州。


     窦融私下已经和这五位太守都见面打过招呼,其间不管是同意投靠刘秀的,还是心怀忐忑的。他都是一视同仁,和谁都推心置腹。当大家一起商谈事情,窦融不动声色,淡淡道:“光武帝刘秀称帝以来,已然占据关内十之七八。手下文武兼备,百姓更是交口称赞。虽然我等现在河西。然一旦关内大定,我们这些人置身何处?为我等自身计,也不能再这样犹疑下去。大丈夫当断则断,若是再迟疑不定,必将身处不测之祸。那河西一带即便不是遭逢战火,就是我等束手就擒。召唤诸君前来,正为以后着想,请各位三思。”这番话窦融说得是在情在理。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更有人举起了楚汉相争的例子,当年刘邦楚汉之争,韩信拥兵自重不肯出兵相助,给了一个齐王的封号这才有了垓下之胜,但韩信的下场未必和这拥兵自重不积极相助有关。但大家心知肚明,都没有敢在这上面说刘秀半句话。最后大家的意见就是,根据眼前的局势,乃至各路称王称霸的情况看,只有光武帝刘秀才是明主,他具备一代帝王的眼界和心胸,尤其手下有一群出色的文武帮他死心塌地的打天下。


      窦融经过慎重思考,此刻是关键时刻,他决定先投石问路。这时长史刘钧走进了他的视线,刘钧为人精明而不失大体,尤其他读书甚多,阅历丰富,分寸掌握的极好。他和刘钧谈了整整一天,将各种情况和应对措施准备好,这才派他向光武帝刘秀上呈书信和河西名马。而恰巧在这个时候,光武帝刘秀也注意到了河西目前处境微妙,想把窦融招来以对付隗嚣和公孙述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他派出了陈伯长作为使者去见窦融,非常巧合的是陈伯长在路上就遇到了刘钧。刘钧和伯长两人一商量,两拨人马一起回到了洛阳。当伯长他们一行人马进入洛阳,太阳完全落山,伯长把刘钧的食宿安排好,自己一口饭都来不及吃,出了驿站马不停蹄的来到了宫中向刘秀汇报窦融的情况。


       刘秀在东宫批阅文件,太监进来禀报,说伯长夤夜求见。光武帝少见的表现出惊喜的神情,当即命令伯长马上觐见。伯长虽一脸尘土但仍遮不住满脸的兴奋,光武帝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一半。伯长说刘钧代表窦融对皇帝表示了忠诚,并决心归属东汉政权。君臣谈话直到半夜才结束,刘秀通过谈话了解了窦融的想法和河西的形式,对帝国西方的紧张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和,这让刘秀一颗心既兴奋又慰藉又感到迫切。


伯长从宫中离开后,刘秀坐在座位上,心情激动不已,寂静的深夜里,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似乎已经望到了河西的窦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1-8-20 09:19 |只看该作者
为新家贺,自由万岁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8-20 13:58 |只看该作者
历史如明镜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8-20 16:04 |只看该作者
正如首版姐所言,历史如明镜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8-21 08:06 |只看该作者
历史如明镜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8-21 16:39 |只看该作者
这历史太宏大了,我的历史只有一些碎片,拼凑不来,慢慢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