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是看电影的狂欢期。五一当天去看了期盼已久的张颂文老师主演的《扫黑.决战》以及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五月二号晚上共享百度资源看了《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今天已经买好了下午的票,和潇小姐一起去看《秘密访客》。《扫黑.决战》的人物解读《再会,志远兄》已经交了作业,《悬崖之上》本来觉得略略失望,但于和伟老师的精湛表演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可惜观影后的码字是需要激情的,一懒惰,过了就过了,强行捡拾好像味儿也不那么对,就且罢了。可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我好像没法就且罢了,那就跟着心走,写几个字吧。
没看电影之前,我已知道《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是那位演《沉默的羔羊》中的杀人变态狂魔的演员演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他在《沉默的羔羊》中戏份不多,但出场气场强大,穷凶极恶的气息迎面扑来。我相信他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一定也有不俗的表演,但我只是没想到,他竟然既能把变态杀手的凶恶演绎得叫人肝冷肺寒,又能把患病老人的孤独演绎得叫人肝肠寸断——果然是封神级别的表演影帝!
八十高龄的安东尼——是的,在电影中,他就叫安东尼,他退休前是一名体面的工程师,现在是一位孤独而又执拗的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电影一反常态地颠覆常规的上帝视觉,直接以安东尼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主观视觉进行叙事。我作为观众,竭尽全力想厘清影片逻辑主线,但一路到底都觉得混乱而且惊悚。安东尼的女儿安妮出门购物回来,安东尼发现她竟然换了一张脸孔,不再是之前的安妮;女婿本来好好在屋子里,可一个转身就不见了,安东尼困惑地问安妮“你丈夫去哪儿了”,可安妮却笑着说自己已经离婚五年了;明明是早上起来穿着睡衣准备吃早餐,可看护忽然又说这是晚上八点该吃晚饭了;小女儿露西很久不来看他了,有一天终于听到她喊爸爸了,却只听其声不见其人……
在越来越迷惑不解的同时,一切又越来越清晰。安东尼已经八十多岁,他得了阿兹海默症,他的记忆和智力正在逐步失去,渐至生活不能自理。安东尼的大女儿安妮因为自己的个人生活不能朝夕陪伴父亲,不得不将他送到敬老院。安东尼本来还有一个小女儿,但她因为意外早已离世。安东尼患病以后,自动选择了记忆小女儿的各种美好,也自动选择了忘记小女儿已不在人世的现实。每当他唤安妮而无人答应时,他就会深情又迷惘地也又唤几声“露西……”
那永远都找不到的手表,那怎么也穿不进去的套头毛衣,那一会儿在自己家一会在女儿家的错乱感觉,那面对世界莫名变幻的惶恐和竭力想稳定局面的倔强,那份父亲对女儿的慈爱和威严,那份如婴儿对母亲般的依恋和伤感,那份强力加持的潇洒和幽默,那份无可奈何静看树叶落尽的忧伤……一切的混乱、惊悚、矛盾、颠倒、错乱,原来都只是安东尼的主观意识,他的迷惑,愤怒,无助,痛苦,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同身受。我觉得达到这样的共鸣效果,一是叙事手段,二是演员的精湛演绎。我还觉得,这一类的电影,也许主题单一,场面简单,没有什么视觉听觉的过度刺激,但却总是让人看完久久不能释怀。而我们国内有一些电影,动辄谈大制作,暴力打斗,山海煽情,场景恢弘,演员大腕……似乎什么元素都要囊括,现场观影感受也一定要嗨到毙,但看完也就完了。导演、演员、作者,都是领舞者,跳舞的时候到底要不要考虑其他舞者是不是跟得上自己呢?叫我说,就是不要。只管跳舞就是了,那些跟得上的才是我们需要的共舞者,那些跟不上的,也许我们本不需要。但可能很多导演、演员和作者都不会这么想,不去迎合,不去尽量全面,真的是很罪过的一件事吧?
影片的最后,我们才恍然得知真相,安东尼眼中一会在自己家一会在女儿家的公寓,原来只是他在养老院的一间病房。他醒来后发出暮年哀叹:“我觉得好像我所有的叶子都要掉光了,那些树枝,那些狂风和暴雨……”又像个婴儿般无助询问:“我是谁?”让人潸然泪下。
我在观影的时候不断代入自己。我仿佛见到自己两鬓斑白飞奔在去往高铁站或者飞机场的路上,我仿佛看见自己给母亲擦脸,但她却像对陌生人一样客气地回应道:“唷,那怎么好意思,等我自己来……”;我仿佛看见亭亭玉立的女儿喊外婆,但外婆傻傻地笑着,却根本不认得眼前这青春的女孩是谁,她早已忘记她是她亲手带大的……我止不住唏嘘。我又仿佛看见我自己——如果我也会有耄耋之年的那一天,我醒来后坐在床头,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上海还是景德镇;我伸出手去,却怎么也摸不到电灯开关所在;我仿佛看见一个年轻的我向我走来,一会说上海话一会说普通话一会忽然又说景德镇话,“妈,快起来,今天天气好,我推你出去逛逛……”我不知道她怎么会长着和我年轻时候一样的脸庞,我不认得她,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
时光如刃,无人能敌。你我皆凡人,垂垂趋老是所有人的殊途同归。愿叶落时分,仍有微薪,且向孤独岁月递送余温。
啼妃2021年5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