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2-3-20 17:58 编辑
降温过去,温度回升,拎着相机直奔和平公园,这会儿正是春鸟活跃的时候,果然不虚此行,拍了四种鸟儿,一一分别介绍。
北红尾鸲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具明显而宽大的白色翼斑。雄鸟:眼先、头侧、喉、上背及两翼褐黑,仅翼斑白色;头顶及颈背灰色而具银色边缘;体羽余部栗褐,中央尾羽深黑褐。雌鸟褐色,白色翼斑显著,眼圈及尾皮黄色似雄鸟,但色较黯淡。臀部有时为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一连串轻柔哨音接轻柔的tac-tac声,也作短而尖的哨音peep或 hit,wheet;鸣声为一连串欢快的哨音。
分布范围:为留鸟,见于东北亚及中国,迁徙至日本、中国南方、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在山东及江西山区也有记录(越冬在华南、东南、台湾及海南岛)。有争议的亚种leucopterus繁殖于青海东部、甘肃、宁夏、陕西秦岭、四川北部及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越冬于云南南部。一般性常见鸟。
习性:夏季栖于亚高山森林、灌木丛及林间空地,冬季栖于低地落叶矮树丛及耕地。常立于突出的栖处,尾颤动不停。
白头鵯
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越南北部及琉球群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台湾;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习性: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
红胁蓝尾鸲
体型略小(15厘米)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亚种rufilatus的腰、小覆羽及眉纹亮丽海蓝色,喉灰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叫声为单音或双轻音的chuck。声轻且弱的churrr-chee或dirrh-tu-du-dirrrh。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东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迁徙时经华东至长江以南、台湾及海南岛越冬。亚种rufilatus繁殖于青海东部至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及西藏东部,于云南南部及西藏东南部越冬。
习性: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
黄喉鹀
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腹白,头部图纹为清楚的黑色及黄色,具短羽冠。雌鸟似雄鸟但色暗,褐色取代黑色,皮黄色取代黄色。与田鹀的区别在脸颊清褐色而无黑色边缘,且脸颊后无浅色块斑。亚种ticehursti较指名亚种色淡而上背纵纹窄;elegantula较指名亚种色深,上背、胸及两胁的纵纹粗且深。 虹膜-深栗褐;嘴-近黑;脚-浅灰褐。
叫声:鸣声为单调的啾啾声,由树栖处作叫,似田鹀。叫声为重复而似流水的偏高声tzik。
分布范围:分布不连贯--中国中部和中国东北、朝鲜及西伯利亚东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亚种elegantula为留鸟于中国中部至西南;elegans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及黑龙江北部,越冬于中国东南及台湾;ticehursti繁殖于北朝鲜及邻近的中国东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沿海。 习性:栖于丘陵及山脊的干燥落叶林及混交林。越冬在多荫林地、森林及次生灌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