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日入睡前,揉了太白穴和神门穴。 太白穴是脾经五俞穴之俞穴。关于俞穴,倪海厦在“病在时间者取俞穴中”有个俏皮话,话是这么说的,他说,“我的方法是,亲人用俞穴,敌人的话就选荥穴,比较痛。”哈哈。 同个病灶,可按时间者取,还可以按脏取,按病变于色取,病变于音取,病起于饮食取,灵活。 关于五俞穴,南方讲了,以后,我还会从书当中找出来,读上几遍,又会有新的发现,这可是接近圣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说到“温故而知新”,插个闲话,隔壁理想国着长衫,袄裙的先生们正为此“咬文嚼字”。这叫我想起自己年轻时,有老师与我说,民国及后来的学问,大概出自以下,其一,西学东渐下,拾人牙慧处,其二,把祖上的东西放在显位镜下翻来覆去,哈哈。其实那硬生出多义的,哪里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又哪里能强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好的东西,应该简单且直接。
南方说,你给我讲讲《马太福音》。我为难地说,我不会。 他便批评道,你的概括能力确实有待于提高。 这样的尬聊常有,但不尴尬。
我跟他说,你给我说说五俞穴,我还是看不明白。他讲了,我一下就能领会。有天,随机说起虚实症的补泻。自己一边听,一边想,要把补泻学明白,用熟练,一定要熟识十二经脉的常识。补泻最常用的手法是“捻针”,捻针的方向就依赖十二经脉的走向。自己能这么联系,还是因为他讲得好,依我之见,传道解惑,能在正向上把学生的思路往前一个知识点或下一个知识点引导,才算得上好老师。
现在回头说他提及《马太福音》那件小事,我说不明白是一回事,另外的事是,也许不需要说明白,哪天信了,自然会去靠近神,神若拣选你,也会找到你。这天底下,目不识丁却得神垂爱的不在少数,靠的是信与生活。如那哥林多后书三章六节上启示的:“……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禅宗公案里,大和尚打发求道的小和尚去扫地,去煮粥,去吃茶……也都有此番意味。这些大概就是宗教的诀窍。
外公在我年幼的时候与我说,《圣经》是书中的书,“雅歌”是歌中的歌,基督是爱中的爱。三件,我只认下第三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