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不懂诗而又习惯性乱扯,主要因为自然知识不足和想象力缺乏。
中国古代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为什么呢?中国在北半球,太阳在赤道附近,山的南面能被太阳直接照射到,因此,山南为阳,北为阴。那么,为什么水南为阴呢?中国地理大概西北高而东南地,因此地势,大多数河流不仅流向东南方向,而且在历史变迁中,河道通常会向南方偏移(南低吗),比如黄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因此,水南一侧容易被河水侵蚀,故称为阴;反之,水北为阳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视角是什么视角呢?作者既能看得见太阳,又能看得见山峰,说明作者站在山的北侧在向南看。如果他在山的南侧,那么山在他的北侧,而太阳在他南侧,他不大可能同时看到山和太阳。他不仅站在山的北侧,而且还在北侧山影之外,否则太阳又被大山给挡住了。但是,他同时又不能离山太远,因为离山太远的话,因距离过大,太阳和高山又挨得不近。
综合以上科学论证,作者站在山北侧,堪堪在山影笼罩之外的地方,抬头看山峰和太阳,他们挨得很近。那么,黄河又在他哪边呢?我们说了,如果他在黄河北侧,那么距离山太远(古时黄河很宽啊),眼中的山与日不可能很近。所以,作者必定站在黄河南侧,在黄河和大山之中进行观察。
如此一来,场景恢复。作者左边是滔滔黄河,他想象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右边是高山与艳阳,山高为峰似乎离太阳很近。于是,作者在这极阴之地(山北水南),开始进行哲学的思辨。具体思维活动如下:
你看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大海远在天边我们一点也看不见;但是,我们都知道黄河水终究会流向大海。你看这山高万仞,似乎顶破了天,挨着太阳也很近;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山峰永远也到达不了太阳的高度。
看清楚没有?!看清楚没有?!哲学来了,深意来了,神来之笔来了,我一来讲你们就懂了!必须的,你们都是可造之材,但离不开我的点化。
所以,这是作者在极阴之地(意味着人生低谷),观察高山大河,揣摩太阳大海,得到了人生启迪:做人要如黄河,日夜不息终究归海;千万不要学那高山,龟缩不动,永远到不了太阳的高度。
这下,你们完全明白了吧?
再次强调,欣赏文艺必须有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相当敏锐的洞察能力,这一点小徐是远远不够的。向我学习,远离胡扯。我话说完,谁赞成,谁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