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3-2-6 19:01 编辑
胡鑫宇事件落幕了。过程诸多反转,最终定格,官方发布了自杀讯息。
此后,有人拿学校教育说事儿,大概最不出意料,也最符合惯性思维。譬如,指责不开耐挫抗压课啊,偏重升学率忽视心理健康什么的。
孩子走了,谁不痛心?问题是,这么大口锅,学校该不该背,又背不背得动呢?
学校的“升学率”从何说起,不是社会供求关系的反应么?何况“升学”本身算不算另一种耐挫抗压的训练?
能跑高速就跑,跑不了刹车变道。国道、省道,甚至村道,适合自己的就是好道。归根结底来说,是学校让孩子内卷的吗?是学校拿枪逼孩子上高速抢跑的吗?
一边要求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边骂学校教育走偏,都是谁惯的臭毛病
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直接责任人不该是家长吗?用了十多年时间都没“教”好孩子,有什么资格,以什么立场谴责学校,而况是刚刚接手孩子的学校?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才是师之惰。父母教孩子什么?老师教孩子什么?该如何划分责任,嗯?!
就我的理解,学校本该侧重在“教学”,而“教养”之责该落实于家庭。把老师当保姆,当教养嬷嬷,当心理医生,当全方位的守护神……心太大了吧?谁给的胆量?你孩子不是亲生的吧?
是,学校有“教育”的部分,能取代家庭的部分吗?对孩子的成长守护不是长期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而指望一、两节课就能完成?谁给你们迷之则信的偏执、狂妄感?嗯!
家长天天念叨,念叨十多年,试试孩子听进去多少?又怎敢指望老师说半年、一年,两三年,就能从根子里改变?老师是传说中的大神附体,还是能降服孙猴子的如来佛祖?
至于有人质疑的“有多少此类的课程和讲座”,答案是,多得很,天天讲,时时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这类,哪个学校敢忽略?该,或不该学校讲的,什么用电、用气安全,上、放学途中安全,……也统统交给了学校,老师们早已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了好不好。
重要的不是讲了多少,而是,孩子们听进去了多少。何况,5+2=0,家庭教育跟不上节奏,五天的学校教育分分钟败给两天的家庭教育,上哪里说理去?!
“问题学生”从来不是学校糟蹋出来的,而是学校接手以后已经存在问题了,这才是真正的事实。
此后,会缓解还是会爆发要看机缘巧合,所幸,多数在老师们的心理干预下能得到缓解,也有个别孩子阴差阳错,沉沦亦或亡失……
孩子的脆弱古来皆有。
我就读初三的时候,还有个同学喝了农药的。大家伙儿扼腕长叹一声,便无波无澜过去了。孩子要寻个死,是学校能挡得住的吗?
我敢打赌,无论哪个时代,占绝大部分人曾有过厌世轻生的念头。只多数人被“圈子”拖了后腿,极少数的人没找到圈子支撑最终陨落。
至于现代社会脆弱显得更有比重源于很多因素,比如孩子被摧早熟,生活节奏太快,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等,网络社会加重了浮躁……
环境能改变吗?不能。不如好好考虑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每个人管好自家的孩子,是第一要务。你不逼孩子内卷,谁也逼不了,压力从何而起?你不温暖孩子,谁该替你温暖?又不是人家亲生的!
作为学校教育的老师,他们所能做的是最大范围内发现孩子的问题,最大可能与家长沟通,介入孩子的心理干预。然,真正患心理疾病,如多动症、狂躁症、抑郁症之类的孩子,是需要专业医疗机构介入的。
以我的视野为例,从教多年,哪一届没有问题孩子?哪一届问题孩子的身后,不是有一个问题家庭?是老师以一己之力能解决的吗?你们未免太天真了!
此外,每个阶段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家长们又知道多少?向老师咨询了多少?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压力集中爆发的最典型阶段——估计也是胡鑫宇悲剧的导火线。指望老师扮演福尔摩斯先生,不遗漏每个孩子的蛛丝马迹?咋想的。
我所能做的,是在胡鑫宇事件后,想起来我有一批孩子,马上进入高三冲刺阶段了,这又是另一个抗压的艰苦时期。而其中有个孩子,行动力很慢,给他足够的时间能干好事情,问题就在于,指望谁有足够的耐心等候?
我给留了言,说,后期不要太有压力,顺其自然。他说,OK,谢谢。我想,等假期完了正式开学了,要给宝宝和他们的家长集体留个言,敦促加油之余,叮嘱分解压力,或许没什么用,起码也算微弱一道光,让我心安理得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