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老听见一个词:末位淘汰。当然了,前提是:取消编制。
取消编制什么的,我倒真不想多说,就好像延迟退休的说辞,大形势下爱干嘛干嘛,反正跟我这个“老资格”没多少关联。“取消”什么,“消”不到我头上,“延迟”什么,纵有波及,也波及不了多少。我就稳坐钓鱼台,闲看风云变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像也算某种境界,何况就算不想挂,我能做些什么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专家们要折腾,……都是没法子的事儿。
关乎末位淘汰的话题,我倒是笑了一阵。这都是谁想出来的馊主意?
考评身居末位的,就一定不胜任职位吗?不胜任直接辞退就好了,整这么花里胡哨干嘛?所谓的末位数据,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教育教学又不是计件工作,学生们也不是可卡尺寸的零部件,若非经历长期跟进,要怎么判断教育的成效?清华大学高材生,不投毒害人,谁能看出来教育的失败?而况这个教育的失败,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吗?
理想总是美好的,可符合实际吗?
没到过一线教学的人,没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人,怎么有资格倡导如此恶性竞争的?职称评定不是竞争吗?还需要怎样的内卷和血腥厮杀,才能让某些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满意?
记得我单位的办学理念,是:建一座温暖的学校。温暖体现在哪里?不是师生之间和同事之间吗?
设若实施末位淘汰了,谁还能人性化教学?素质教育什么的就别指望了——教学质量是最能短平快见效的考评机制。教师们为了自我的生存,不被末位淘汰(工作没了,名声也不好听),不得变着法子竞相压榨孩子们?还嫌孩子们压力不够大、心理疾病不够多吗?
设若实施末位淘汰了,教研啊,集体备课啊,师徒结对什么的,也统统都可以取消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谁特么脑子不清醒,会选择倾囊相授?只要有一个不如我,都恨不得普天同庆,哪有所谓同事之情?不都是竞争者、掠食者,须防之又防的仇人么?
但凡有点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知晓,中途换老师对孩子们伤害最大,“亲其师,信其道”,不是一句空话;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教师们的工资原本就不占优势,值得显摆的无非是超长假期和某种稳定性。取消编制和末位淘汰让所谓稳定性荡然无存,后果是什么?自己觉得个人能力强的,或者有什么后台的,没了编制的约束,往更好单位跳槽是不二之选。而那些个人能力不强的,则时刻忧心被“末位”,甚至被暗箱操作成“末位”终日惶惶然,谁还能静心凝神投入教学?
一个国家最容易牵扯,最不该动荡的,就是教育和医疗。我真看不出来取消编制和末位淘汰的依据是什么,想要达成怎么样的理想状态。对很多人来说,教育不是事业,而是产业吗?如此,批量生产的,是什么机器呢?
昨儿,我那个不争气的小徒弟,又来跟我请教说课技巧,她需要进入本市的说课赛准备。按理来说,一年之后,对她,我已经没有了义务,且,我已不从事语文课教学。然而,看她焦虑、忧心,又手脚无措,我还是花了很长时间,多次帮她整理思路,找到切入点。
跟我一起帮她出谋划策的,还有另一位女同事。人也是毫不藏私,还主动承诺说,让弄出初稿再参与打磨。这才是教育该有的即视感,有活力无经验的后生晚辈在前辈们的引导下,健康积极迅速成长,而不是在冰冷的淘汰制度下,在暗黑里自我摸索,拿孩子们当小白鼠似的试验品,不是吗?!
我就想问问:教育也好,医疗也好,到底是谁在折腾?就不能靠谱一点点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