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7-20 08:21 编辑
特意求证了一下家里爱发号施令者:《教我如何不想她》乃纳入国内艺术院校音乐教材的经典曲目,几乎是声乐学生必唱的艺术歌曲。
令人意外的是,这首民国时代的名曲却并非出自科班出身的音乐专业人士之手。词作者刘半农是作家和学者;曲作者赵元任主要是语言学家。两位“外行”合作,成就了一曲经典。专家如是说:该作品无论歌词内涵还是作曲技法,在当时的文艺界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中的典范。
其实,这两位“外行”都是民国时代如雷贯耳、熠熠生辉的大才子。这里先来说说词作者。
刘半农(1891—1934),中国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其专著《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化摄影美学专著。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6岁能作对联、咏诗,20岁应聘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1917年,他发表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引起学界注意。同年被北大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任至北大预科任教,并任《新青年》编委。3年后留学英法两国,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大教授,继而供职于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44岁英年早逝。
当年的大背景是,“西学东渐”硕果累累,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学界人士注意到一个问题。英语中,he指男性,she指女性,it指其它事物。而汉语中,“他”泛指男性、女性及一切事物,不仅不科学,翻译外文尤为不便,she不得不被翻译成“他女”、“那女的”等。
刘半农和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对中文男、女第三人称做出区分。应该用哪个字指代女性第三人称呢?有不少人提出用“伊”。但“伊”在古文中,不只是代表第三人称,还可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刘半农提出用“她”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读音“tuo”,以便与“他”区分。对此,反对和赞同的声音都很多。之后,一些字典将“她”字收录,不过读音是“tā”。
事实上,“她”字在我国古代就有,只是不读“tuo”或“tā”,而是“jiě”,《说文》记载:“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不过,“她”是个极其生僻的异体字,刘半农也以为是自己创造了“她”字。
准确地说,是刘半农将生僻的“她”字带入了公众视野。但仅这一点也意义非凡。当年曾引起很大轰动。据夸张说法,他因这事儿被封建保守势力和女性痛骂了3年!
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依然在关注“她”字引起的争论,8月他发表文章《“她”字问题》,此时国内认同其提议的人越来越多。
一个月后,他在英国写了一首“情诗”,后改名“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中第一次用“她”字代表女性,广受赞誉。6年后,在美国任教的赵元任看到该诗,感同身受,用心为其谱曲。
当时国内音乐界处于学堂乐歌盛期,但他突破了学堂乐歌“借曲填词”以及“拿来主义”的创作模式,“他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教我如何不想他》于1928年版的《新诗歌集》第一次刊登,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成为1930年代最受欢迎的艺术歌曲之一。
考虑到篇幅,关于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下回以一种更好玩儿的方式介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