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泼黄香菊溢东篱
查看: 1812|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泼黄香菊溢东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10-4 12: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10-4 12:45 编辑





1

节前列出一个书单:道家书曰《道德经》;余者属儒家经典:传心者曰《传习录》,曰《慈湖家记》;传理者曰《近思录》;传事者曰《曾国藩家书》;传经者曰《读书杂志》。其目也多,其纲也一,一之于修心。


2

《读书杂志》最早读的是石印本,后来读影印本,都没有读完整。现在读点校本,估计也不会读完整。现在读这本汉学名著想印证自心。随手一翻检,停在《成相》篇。于是边读王夫子之训诂,边读孙卿。荀子与孟子异,立意不同,行文不同。在所有这些不同里,我看到相同的同一。


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3-1,“其鬼”。天下之鬼。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

3-2,“两不相伤,故德交归”,可知: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应当是“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神”,唯如此,始可言“两不相伤,故德交归”。始可通全章,始可通全篇。


4

“仁者静,知者动”,互文句法可以像“色不异空,色即是空”一样互为背景和补充,也可以饱含历史沧桑感而不仅仅是逻辑。排比句,对偶,皆作如是观。

这是读《慈湖家记》的一大收获。另一个奇遇是,读“易,己也”。真有豁然开朗之奇异。


5

《慈湖家记》多有商榷孔夫子语,于《易》与《论语》皆有新发明:如以易“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非仲尼语,以为不解器亦道也,道与器同。按:慈湖执于同,不识道不离器,道不异器,同中自有不同者也。

   荀子当然也与孔夫子有不同:荀子法后王,“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荀子专以执礼,孔子执两端。

荀子非孟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6

读《荀子》想起屈原。屈原忧思深,不似楚人;荀子好兼术,不似鲁人。


7
拐弯又素读《管子》数篇。颇富经济手段,非徒讲道德也。


8
读书,培养见识,更涵养人性。识不异性,性不异识。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9
讲心,知行合一也。转识成智也。于《传习录》吾有印也么哥。


10
讲“中”,混一也,天下万物生于有也。讲“时中”,事与理无碍于中也,有生于无也。兀的《近思录》悉证之也么哥。


11
《庄子》:“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慈湖家记》评曰:既谆谆言无物之妙,而又曰守形,陋矣,自矛盾矣。

读之可知慈湖但守心不起意耳。与道家有无相生异,亦异于佛法。


12

道:退守自化
儒:先进教化
佛:跳出轮回不化


13

清风最解趣情思
静夜幽幽舒我眉
眼望明明月如水
泼黄香菊溢东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3-10-4 12:28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10-4 12:28 |只看该作者






发个主帖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10-5 08:06 |只看该作者
点赞。看着都羡慕
我每天都是忙俗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0-6 11:07 |只看该作者
好好的帖子,美意无限。我顶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0-6 11:24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3-10-5 08:06
点赞。看着都羡慕
我每天都是忙俗事。





也没有读几页

也就每本看了几段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0-7 12: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10-7 12:39 编辑







14

“天所赋曰命,物所受曰性。”
对比西方近现代文明概念“天赋人·权”,实在是错愕不已:“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命有四德,性含五常,西方学说,岂曰唯智?中国人理解不当如此之狭隘。



15 ,用功与工夫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窸窸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矣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入,黑窸窸自能光明也。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工夫。”

“工夫”一词,反复100余次见于《传习录》。工夫,不是功夫;用功,不是用工。工夫,人存在于时间,勿忘勿助,不受累,不著相,自发自然。用功,用力恐有失之于伪耳。



16

“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传习录》的这句话表明,文化扬弃亦犹如沙场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7

“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
=“古者圣王唯得贤人而使之”。

毋=無。发声助也。“無念尔祖”,“無兢维人”,“無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人君唯毋听兼爱之说,则视天下之民如其民,视国为吾国”……皆此类也。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0-7 14:32 |只看该作者
顺则做事,逆则读书,两相宜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10-8 07:00 |只看该作者
泼雷 发表于 2023-10-7 14:32
顺则做事,逆则读书,两相宜




读书使人安眠~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10-10 12:28 |只看该作者








18,“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在物为理”。“身在物之中”,知物有当然之理

“处物为义”。“事在心之中”,知心有油然之义


19,阳明四句教,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参详《近思录》伊川语:“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忽尔有悟。


❶四句教对一人而言是个连续性的工夫
❷对不同的人而言,是有与无的不同根器或境界
❸以第四句起,依次退行至首句,则是朱晦庵的理学。正序读之,固是心学。
❹中庸谓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0,“‘生之谓性’,继之者善。”


‘生之谓性’,说的是身体;继之者善,著眼于心体。此语论身与心,肉与灵。阳明四句教专论心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道问学次第亦大有区别,此则论心知,非论心性也。


“观天地生物”,“天地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元者,善之长也’,斯谓仁。”“生之谓性”,“天地生物”,句里“生”字,是身体之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谓心性之生也。一个“生”字,两种意义,最易混淆。告子与孟子论性善,实因混淆“生”字义。佛经亦颇多此类淆乱。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10-11 10: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格物致知,知物知理,每个认知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也因此,有了诸多不同的理念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10-11 11:26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3-10-11 10:55
格物致知,知物知理,每个认知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也因此,有了诸多不同的理念吧。





多姿多彩
各派争得不亦乐乎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10-11 13:12 |只看该作者
读的多了是不是反而糊涂?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10-11 13:20 |只看该作者
~亦寒~ 发表于 2023-10-11 13:12
读的多了是不是反而糊涂?




醉酒的人说不醉
我说没糊涂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10-12 12:32 |只看该作者









21,四端不言信。

信,只是个真实无妄的理。四端是未发的信,信是已发的四端。


22,横渠先生曰:“一故神”

两故化。两在故不测。


23,《史记》一则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 字叔。……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阳城和阳夏,在秦朝属于 陈郡管辖。陈郡相当于现在的淮阳。有人说是登封,不对。登封在秦朝属于 颖川郡,跟陈郡 挨在一起,行政上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区划。

颖川郡和陈郡邻砀山,砀山在秦朝属于 砀郡。刘邦曾经在此山流浪,说是东南将有圣人出,等圣人起事后他就跟着响应。后来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正好是砀山东南方。

大泽乡归 陈郡 管辖,在砀山县东南,自古是个军事重镇。秦朝大将王翦在此地打败楚将项燕,楚亡。所以陈涉在此地屯兵屯田没有什么奇怪的。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屯大泽乡”有解释为“停驻大泽乡”,这不准确。实是:陈涉等九百人先是屯兵大泽乡,后来“適戍渔阳”。


24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首务制怒。“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佛法"贪嗔痴"三毒:贪=喜,嗔=怒,痴=执。所有的愤怒都是郁积,所有的愤怒都是迁怒。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10-12 12:4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竟然发现我家里有近思录这本书。糗大了。哈哈。买回来放书架上还不知道是什么书。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10-12 15: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你的书单完成没?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10-12 15:54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3-10-12 12:40
我竟然发现我家里有近思录这本书。糗大了。哈哈。买回来放书架上还不知道是什么书。





再仔细找找看,你还买重了两本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10-12 15:55 |只看该作者
吾二悟 发表于 2023-10-12 15:15
你的书单完成没?





没有呢

正在努力~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10-13 14:09 |只看该作者
"贪嗔痴"三毒:贪=喜,嗔=怒,痴=执。所有的愤怒都是郁积,所有的愤怒都是迁怒。
日常生活中这个也实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3-10-13 16:31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3-10-13 14:09
"贪嗔痴"三毒:贪=喜,嗔=怒,痴=执。所有的愤怒都是郁积,所有的愤怒都是迁怒。
日常生活中这个也实用 ...




古代人的东西,都是就日常生活的事儿讲贴心的体会

唯一远离日常的就是它的语言,太古老,不大合乎现代口语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10-15 12: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10-15 13:45 编辑






26,读书,处事,为人:动,静,用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贡曰:“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7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著,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❶傲=慢。

《俱舍论》:“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令心高举,名为我慢。”

《成唯识论》:“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❷傲≠自重。道家之重≠儒家之重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❸傲≠自得。儒家自得≠道家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道……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3-10-20 07:26 |只看该作者






28,近思录和传习录


《传习录》在继承和发展《近思录》。近思录的思想比较支离,传习录发展出一个主脑,修学更简易。传习录不能离开近思录独立存在,若脱离近思录,传习录会变得空疏。

近思录编采濂学,伊洛之学,关学,闽学诸学语录。濂学,就是《爱莲说》作者濂溪先生周茂叔的学问。伊洛之学,是河南程明道和程伊川二程之学。关学,是横渠先生张子厚的学术。闽学,朱晦庵学派。张横渠是二程的表叔,濂溪先生是程氏的师父。横渠先生又是湘学的鼻祖,王船山继承横渠之学,后启曾涤生,毛润公。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10-21 08:16 |只看该作者








29,感而遂通[义和权]




“廓然大公,顺而应物。”


“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这不是权。这是执一]


“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虽无邪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既已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也。”[意,理,义]


“心卧则梦。心行则偷。心使则谋。”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3-10-21 08:18 |只看该作者






30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这则学案不通透。共与数则细参详: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目,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❸《近思录·定性书》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3-10-27 07:28 |只看该作者





提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3-10-27 07:29 |只看该作者







30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如此看起来“哀”与“乐”是两层事。]

这则学案不通透。细参之: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然则“良知”是七情的中和,是七情的未发,而本体之乐 与七情之哀  原是一层事。义理上讲,乐曰[中和],曰[一气合有],言其动也。本体,言其静也。哀兴而掩本体,致哀而见本体。本体本就是七情合体,哀尽而本体见。七情动,合成本体而静,非静也,动而不见其动也,致广大而尽精微,极光明而四通达,故不觉其动也。

❷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著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目,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著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本体之乐 是静的七情,七情只是动起来的 本体之乐。七情合成本体,七情皆萌本体之几,七情皆是本体之用,七情卧则梦,行则偷,使则谋,著则欲,而皆为本体所照。

❸《近思录·定性书》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是故喜怒哀乐之七情,在本体上属于天理,不是心体所发,而是心体所感应。心体感应天理,天命之谓性。性也者,礼也乐也。礼以和身,乐以正心。乐,音Yuè。阳明弟子读如Lè,阳明先生亦如之,失之毫厘矣。

❹论语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3-10-27 07:30 |只看该作者




与无蕊讨论几个回合,30更新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3-10-27 07:31 |只看该作者







31

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著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是日俱有省。

——阳明先生的本体功夫确实可以统摄各种头绪,不致支离琐碎。甘泉先生亦同意阳明先生本体工夫,于《甘泉学案·答徐曰仁》曰:“学者之病,全在三截两截,不成片段:静坐时自静坐;读书时又自读书;酬应时又自酬应;如人身血气不通,安得长进?”

与阳明先生不同,甘泉先生主敬:“元来只是‘敬’上理会未透,故未有得力处,又或‘以内外为二’而离之。吾人切要,只于‘执事敬’用功,自独处以至读书酬应,无非此意,一以贯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吾儒开物成务之学异于佛老者,此也。”

极不同意阳明先生主静之说:“古之论学,未有以静为言者。以静为言者,皆禅也。故孔门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动静著力。何者?静不可以致力,才致力,即已非静矣。故《论语》曰:‘执事敬。’《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论语》“执事敬”详见“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与此章同义者又见“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阳明先生力倡本体功夫,暗中较劲儿的其实是对朱晦庵。朱子以为格物致知之要在读书穷理,不穷理则本体空疏不实落:

“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晦庵力主“格物”,阳明先生主“致知”,“致良知”也。“格物”也者,天命谓之性也;“致知”也者,率性之谓道也。命也,性也,道也,一也。有所不同者,所由入处耳,及入,无不同也。推己及人以明理,反求诸己以明性。于其明时,理与性不二。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3-10-27 07:31 |只看该作者







32,用

“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

用:用功夫于某物也。对象性也,意向性也。

与阳明先生不同,常见“用”意为“功用,效用,作用”也。阳明先生之用,在意之始动。平常之“用”,在知之终静。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