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4-10-13 21:37 编辑
浅谈对联(一)
对联,从字面上解就是对仗的联句,它是独立语族中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句式整齐、文字优美,细细玩味其乐无穷。同时,对联也是一种展示作者才华和文笔的方式。因此,古往今来它一直是文人墨客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之一。
在汉语文集中,一般的对句很早就出现了。例如《易经·乾文言》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而,这些文字只是对偶句子,它并未完全满足后世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要求。
一般认为,对联是从律诗里的对仗句子演化而来的,所以它的成熟大大晚于诗歌。对联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规则:
一,对联的平仄要求
1,没有分句的、较简短的对联,例如五至九言,出句与对句字词的平仄大多是完全相 对的,例如: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但这种上下句子平仄完全相对的对联,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对联创作的积极性。后来在创作实践中人们对对联规则逐渐放宽,只要上下句节点的关键部位平仄相对就可以了。即五言对联上下联二、四、五字平仄相对,七言对联二、四、六、七字相对,以此类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要求如同律诗的对偶句子。
特别短的三字、四字对联,以及有分句 的长联,由于文字多寡的原因(长的甚至数百字)如果按照上下联平仄完全相替、相对,那就更难以创作了,因此极短的对联与长联的平仄就更放宽了,当然,也不是无限放宽,它还是须遵循一定原则的。
2,长联出句与对句所含的分句句脚,也就是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平仄必须是相反的。例如: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3,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倒数第二句的句脚与最后一句的韵脚一般要求平仄是相对的。例如: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天,目空今古? 五百里故侯安在,愧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二,字的运用及对联尾字的平仄要求
1,出句与对句里的用字不允许重复。(上联称“出句”,下联为“对句”)换句话说,就是上联里已经出现过的字,在下联里是不允许再出现的。
2,单联里可以重字,但要求上联里在哪个位置重字,下联里也必须在相应的位置用重字。总之就是格式必须相对。例如: 飞雪片片凝瑞,马蹄声声报春。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3,对联一般要求上仄下平。也就是要求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字,而下联尾字要求用平声字,这与律诗里的中二联是一致的。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的停顿,而平声收尾是告诉读者这句话我说完了。如果大家一时分不清对联的上下联,直接看最后一个字就好了,仄声收尾的是上联,平声收尾的就是下联。
4,仄声结尾的对联
格律诗一般要求押平声韵,既然对联是从格律对仗句子演化而来的,它也就基本遵循了这一规则。那么有没有押仄声韵的诗歌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种押仄声韵的绝句,被称之为“古绝”,其实它就是古风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首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副很工整的对子,既然古诗里仄韵对仗成立,那么押仄声韵的对联也就没问题了。但是押仄声韵的对联在较庄重的对联里,如春联、婚联、挽联里较少见,它一般多出现在趣联一类的闲联里。仄声联同样也必须遵守平声联的一切规则。
三,对联中的词性与结构 1,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求一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容词,数次对数次,副词对副词……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五色笔,十香词。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 另外,对句还有狭类相对,广类相对,反正相对,虚实相对,工对、宽对的细分。
2,句式结构相同 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为例,“浮云”对“落日”是名词短语相对,“浮”修饰“云”,“落”修饰“日”是偏正结构。“游子”对“故人”也是名词短语相对,“游”修饰“子”,“故”修饰“人”,结构相同。“意”对“情”,是名词相对。而“游子意”和“故人情”又形成同样的偏正结构。
简单地说,对联的句子结构、句型等,上下联必须相同。长联,上联与下联的句子,不论多少句,都要上下相对。
四,借对, 借对包括借义对和借音对。借义对就是利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形成的对仗,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通常是表示“普通、常见”的意思,但在这里则表示的是另一层意思。原来,古时候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因此在这对诗句里用“寻常”表示尺寸的意义来与数目词“七十”相对,这就叫做借对。再如: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皇”是皇帝之意,原本不可以跟颜色词“翠”相对的,但是“皇”与“黄”同音,借以表示颜色,这样就可以与“翠”相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