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国学堂 【论语人物】5.2.1谥号如何来
查看: 29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人物】5.2.1谥号如何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4-11-15 08: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5.2.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古代中国有项重要礼制叫谥法,有身份者死后,授予一个称号而盖棺定论。此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的周孝王,是封建社会里一项极具民主色彩的政治行为。即使君王死后,也不是想怎么谥就怎么谥的,而是由大臣集议,所以中国古代做君王的和当高官的最担心这个谥,怕死后遗臭万年。后来秦始皇认为,谥法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但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法制度。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春秋大义精神所在,比如鲁哀公的哀,汉武帝的武,岳飞的武穆,海瑞的忠介,其中蕴含的褒贬,使人一目了然。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说,“谥法大抵是在战国中期才规定的,此事初由王国维揭发,继由我加以补充,业已成为了定论。”但联系这里子贡之问,以及宪问篇提到给公叔文子谥“文”,都是发生在战国之前,不知郭沫若定论“战国中期才规定”的依据何在?
  
  再说本节主人公,孔文子,名圉,卫国大夫。时传孔文子有男女作风问题,又传他为了政治利益唆人休妻,还将自己女儿一嫁再嫁,如此道德污点,凭什么得谥为“文”?子贡想弄明白,于是求教孔子。这其实涉及到古代谥法规则,“先其善不从其过”(《国语·楚语》),所以孔子略过不提孔文子的道德污点,直接告诉谥“文”依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个回答符合《谥法》“学勤好问曰文”。敏,本义做事动作快捷,后延伸至勤勉努力,正对应了《谥法》之“勤”。好学,即好道,在论语中反复提到8次,可知当是孔门之重。这里孔子以“敏而好学”对应《谥法》“学勤”,标准提高了不少。继而以“不耻下问”对应《谥法》“好问”,标准更是提高了不少。这两个提高,都可证孔文子谥号为“文”当之无愧。有人认为论语出现本节是为孔文子洗白。非也。编撰者以子贡之问为铺垫,以孔子提高标准为契机,彰显孔门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家风。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4-11-18 22:52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说,“谥法大抵是在战国中期才规定的,此事初由王国维揭发,继由我加以补充,业已成为了定论。”但联系这里子贡之问,以及宪问篇提到给公叔文子谥“文”,都是发生在战国之前,不知郭沫若定论“战国中期才规定”的依据何在?

这个发现有理有据,点个赞!
郭沫若学问再大,也不可能无所不知。考虑到互联网时代之前,查阅文献考据的艰辛,他弄错了谥法起源,倒也不奇怪。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11-19 10:12 |只看该作者
谢谢跟进。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11-19 10:13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4-11-18 22:52
【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说,“谥法大抵是在战国中期才规定的,此事初由王国维揭发, ...

所以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总好。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11-19 10:15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4-11-18 22:52
【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说,“谥法大抵是在战国中期才规定的,此事初由王国维揭发, ...

写书的人,不比读书的人高明。
要是用传统“风雅”说,几十年的《诗刊》没有“诗”。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11-20 18:47 |只看该作者
  再说本节主人公,孔文子,名圉,卫国大夫。时传孔文子有男女作风问题,又传他为了政治利益唆人休妻,还将自己女儿一嫁再嫁,如此道德污点,凭什么得谥为“文”?
——
还有这种事情啊!?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11-20 19:44 |只看该作者
这里孔子以“敏而好学”对应《谥法》“学勤”,标准提高了不少。继而以“不耻下问”对应《谥法》“好问”,标准更是提高了不少。
————
所以“文”这个谥号,到底是哪个部门给他定下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11-21 08: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20 19:44
这里孔子以“敏而好学”对应《谥法》“学勤”,标准提高了不少。继而以“不耻下问”对应《谥法》“好问”, ...

看主帖不仔细,小心打手心哦

此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的周孝王,是封建社会里一项极具民主色彩的政治行为。即使君王死后,也不是想怎么谥就怎么谥的,而是由大臣集议,所以中国古代做君王的和当高官的最担心这个谥,怕死后遗臭万年。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1-21 08:46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1 08:10
看主帖不仔细,小心打手心哦

此法始于西周中叶稍后的周孝王,是封建社会里一项极具民主色彩的政治行为 ...

之前是看了的啊。我的意思是,是有司按程序正式定下的,还是几个大臣想起来,给某人定谥号,然后才召开临时听证会?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谥号,这个是肯定的,那么,最初的标准在哪里?总不能太过随性吧?既然如此,具体的人,以及具体的谥号,就都该达成共识,而不是靠孔子来替他洗白,甚至拿儒家标准去拔高,高于谥法之上~~~~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11-21 08:48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孔文子的“文”谥,孔子只是客观陈述,也就是谥法的有关部门的定性依据,而不是孔子或者儒家的所谓拔高标准——孔子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理由,把一个具体谥号的依据,拔高成他儒家的标准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11-21 09:20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21 08:48
我以为孔文子的“文”谥,孔子只是客观陈述,也就是谥法的有关部门的定性依据,而不是孔子或者儒家的所谓拔 ...

孔子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理由,把一个具体谥号的依据,拔高成他儒家的标准呢~~~
——————————————-
这是属于孔门内部议论,不是改变具体谥号的依据,主要是通过这种议论提倡孔门主张或内部标准,让大家更上一层楼。
私议跟公论,两码事,不能混于一谈。就如我们版友议论朝政,不能说版友没资格擅自改变朝政。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11-21 09:22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21 08:48
我以为孔文子的“文”谥,孔子只是客观陈述,也就是谥法的有关部门的定性依据,而不是孔子或者儒家的所谓拔 ...

要注意特定背景,脱离特定背景,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比如某人言之凿凿说你得奖了,就是脱离了虚拟的背景。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11-21 09:28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1 09:20
孔子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理由,把一个具体谥号的依据,拔高成他儒家的标准呢~~~
————— ...

刚刚回看主贴,原来已经提到了这一点:编撰者以子贡之问为铺垫,以孔子提高标准为契机,彰显孔门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家风。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11-21 09:34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21 08:46
之前是看了的啊。我的意思是,是有司按程序正式定下的,还是几个大臣想起来,给某人定谥号,然后才召开临 ...

关于这个问题,主贴提到了《谥法》,这是书面标准,相当于定谥号的宪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11-21 09:41 |只看该作者
周公制谥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释义第一部分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释义第二部分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难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恡。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僖。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僖。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
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释义第三部分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剌。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剌。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11-21 09:43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1 09:41
周公制谥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

关于“文”的有六条
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11-21 10:13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1 09:43
关于“文”的有六条
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所以啊,我认为,孔夫子只是客观阐述,表示“文”字的定论标准~~~而不是什么拔高~~~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11-21 10:14 |只看该作者
临窗独饮 发表于 2024-11-21 09:20
孔子有什么资格,有什么理由,把一个具体谥号的依据,拔高成他儒家的标准呢~~~
————— ...

那可能是你的阐述,让我阅读的时候有些误会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11-21 10:20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21 10:13
所以啊,我认为,孔夫子只是客观阐述,表示“文”字的定论标准~~~而不是什么拔高~~~
这里孔子以“敏而好学”对应《谥法》“学勤”,标准提高了不少。继而以“不耻下问”对应《谥法》“好问”,标准更是提高了不少。
——————————
好学,在孔门语境里指好道,大概用了8处。“好学“比“学勤”要求高。
好问,是一种好的态度,但是,是否能够做到“不耻下问”呢?难说。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11-21 10:21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4-11-21 10:14
那可能是你的阐述,让我阅读的时候有些误会了吧。。。

有可能,我回头自我检查下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4-11-21 10:25 |只看该作者
感谢豆豆的追问,我主贴的最后一段做了些许修改,以求更加明了:

这个回答符合《谥法》“学勤好问曰文”。敏,本义做事动作快捷,后延伸至勤勉努力,正对应了《谥法》之“勤”。好学,即好道,在论语中反复提到8次,可知当是孔门之重。这里孔子以“敏而好学”对应《谥法》“学勤”,标准提高了不少。再说“好问”是一种好态度,但能否做到“不耻下问”呢?对于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物而言,确实不好说。因此这“不耻下问”也是提高了标准。这两个提高,都可证孔文子谥号为“文”当之无愧。有人认为论语出现本节是为孔文子洗白。非也。编撰者以子贡之问为铺垫,以孔子提高标准为契机,彰显孔门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家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