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原名安宜县,其更名可追溯至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据史料记载,当地尼僧真如获八件宝物献于朝廷,唐肃宗李亨将此视为祥瑞之兆,遂于同年改元“宝应”,并将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帝王年号为县名的行政区划命名方式诞生。
宝应学宫,位于宝应县城安宜镇小新桥25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宝应学宫是宝应历史上培育精英人才的摇篮,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两度毁于战火,屡毁屡修,如今雄风犹存,是淮扬运河线上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祀孔儒学建筑群。康熙南巡、乾隆下江南,路过宝应,都曾到学宫巡查。周恩来总理少年在宝应期间,也曾到过学宫学习、游玩,这里留下伟人不平凡的足迹。
学宫旁边是一座牌楼“鼎甲坊”,中楼楣上有“鹏搏九万”四字;其下三楹上楣分别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冯煦、“探花”朱士彦的匾额,巍峨壮观、气势雄伟,俗称“三鼎甲坊”。清代,宝应境内先后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冯煦,探花朱士彦,出现三鼎甲俱全的盛世。1802年宝应人王希伊筹建鼎甲坊,纪念当时文人荟萃之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