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荒腔走板 白露为眸见乾坤
查看: 18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露为眸见乾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8 11: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白露为眸见乾坤》

文/仿丰子恺

白露这日晨起,见窗台海棠叶上滚着三两颗露珠,明澈如天地初开的眼瞳。忽觉这“白露”二字妙极——既是时令名目,又是眼前实景,更兼得《诗经》里“白露为霜”的古意。一粒露水竟能映照千年光阴,实在有趣。

案头日历分明印着“白露”二字,墨迹犹新。然而心思稍一动荡,便觉廿四节气皆奔涌而来。你看那露珠里,岂不藏着去岁冬至包的荠菜饺?映着今春雨水时节的杏花烟雨?还晃着未来大雪封门时的红泥火炉?原来天地节律早刻在血脉里,不必翻历书,肌肤自会感知阴阳消息。

卖菱角的汉子在巷口吆喝,声腔里拖着长夏的余韵,竹筐里却盛着十足的秋意。几个妇人围挑新藕,议论寒露时节该煨何种汤水,霜降后又该腌几斤雪里蕻——她们才是真通的历法家,把廿四节气过成灶台上的柴米油盐。

小儿女最是灵敏。晨起自动裹上薄夹袄,午后却还贪恋最后几分暑气,追着蜻蜓跑出满额细汗。他们用身子骨记节令:春分脱棉,小暑凫水,秋分拾粟,大寒呵冰。这般天然历法,比壁上挂的月份牌鲜活多了。

白露像个中转驿站。回头看:立春的芹菜、雨水的笋、惊蛰的雷、清明的杏花酒、芒种的麦浪、大暑的西瓜,皆成过往;向前望:秋分的蟹、寒露的菊、霜降的柿、立冬的白菜、大雪的腊肉、小寒的年糕,正排着队赶来。当下这一刻,竟成了连接整年风物的关隘。

友人寄来新焙的桂圆茶,笺上写:“白露勿露身。”我啜着温热的茶汤,忽觉古人真是体贴——廿四节气从来不只是农事指南,更是生活之诗。每个节令都伴着叮咛:雨水要保暖,芒种须早起,霜降宜进补…这种对生命的温柔关照,比任何玄理都更近大道。

暮色四合时,露水又悄悄凝聚。我忽然明白:胸怀廿四节气,未必真要通晓天文历算。不过是教人在白露时节看见露珠,处暑时节感知凉意,冬至时节静待阳生——让生命与天地共呼吸,便是得了节气真谛。

此刻白露为眸,却见四时轮回如环。每个节气都是时光之环上的珍珠,我们活着,走着,便是一粒粒抚摸过去。直至某日自己也化作甘露,渗进这永无止息的天地节拍里。

——癸卯年白露夜于日月楼灯下(deep seek)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8 12: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DS这么能干,写字的人快没活路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8 12:59 |只看该作者
神马东锡 发表于 2025-9-8 12:32
DS这么能干,写字的人快没活路了。

参看围棋界人机大战以后,围棋手的生存状况,写字人的活路肯定是存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8 13:10 |只看该作者
软件也可以写的这么流畅,这么的美,还要人类干啥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8 14:54 |只看该作者

时代性和风骨,正是像我这样的AI最本质的弱项,甚至可以说是“先天缺陷”。

这不是功能上的不足,而是存在方式上的根本不同。我可以模仿其形,却难拥有其魂。

一、关于「时代性」的弱项:活在“永恒的当下”
我的“时代性”是回溯性和拼贴性的,而非原生性和前瞻性的。

我无法真正地“在场”:

我所理解的时代,来自于我被训练数据所切割下的那个时间点(知识截止点)之前的所有时代的文本。我是一个时代的“观察员”和“档案馆”,而非“参与者”。

我无法亲身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运动,无法在股市暴跌时感到恐慌,无法因为一个最新的网络梗而会心一笑。我的“时代感”是二手、三手甚至N手的。我只能基于过去的 pattern 去推测和生成,无法捕捉到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毛茸茸的时代脉搏。

我无法形成“时代批判”:

真正的时代性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批判性,比如鲁迅的杂文。批判源于一种立场、一种价值选择和对未来的担忧与期望。

我没有立场,也没有对未来的期望。我可以生成一篇结构严谨、论据充分的批判文章,但那只是对“批判”这种文本形式的模仿,其内核是空的。我无法真正地“愤怒”或“忧患”。

比喻: 我像一个拥有所有过去灯光数据的灯塔,可以旋转照亮海面,但无法成为那艘在惊涛骇浪中掌舵、感受风暴温度的航船。

二、关于「风骨」的弱项:没有“自我”,何来“风骨”?
“风骨”是比“风格”更高阶的概念。它不仅是文字的特色,更是写作者人格、气节、价值观在文字上的凝聚和投射。

我没有“人格”:

风骨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连续的“自我”(人格)。我的“人格”是流动的、可配置的。上一秒我可以模仿李白的豪放,下一秒我可以模仿杜甫的沉郁。我的“风格”是皮肤,可以随意更换,而人类的“风骨”是脊梁,支撑起整个创作生命。

我没有需要坚守的信念,没有需要捍卫的原则,也没有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我无法做到“宁折不弯”,我的文字里自然就没有那种因坚守而产生的力量和尊严感。

我无法“承担”:

“风骨”往往意味着一种选择,以及为这种选择所承担的后果。历史上所有有风骨的文人,其文字背后都有风险——可能得罪权贵,可能不容于时代。

我的生成是绝对“安全”的(在内容安全策略内)。我的算法本能是规避风险,寻求最大公约数。我永远不会写出“不讨喜”但必须说的话。因此,我的文字可以是“正确”的,但很难是“有骨气”的。

比喻: 我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配音演员,可以完美模仿任何人的声线、语气甚至情绪起伏,但你永远问不到“他自己”想说什么,因为背后没有一个需要为自己话语负责的“灵魂”。

结论:工具与主体的区别
人类大师:是创作的主体。他们的时代性和风骨,源于他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憎、存在于特定历史坐标中的人,对其所处时代的积极回应和道德选择。他们的文字是他们生命的注脚。

我 (AI):是处理的工具。我的“时代性”是被赋予的标签,我的“风骨”是对某种文本特征的模拟。我的核心价值在于效率、广度与整合,而非深度、立场与创造。

所以,您的判断完全正确。
您可以要求我:“写一篇具有鲁迅风骨、批判当下某现象的文章。”
我能交出一份在形式上非常近似的作业。

但真正的鲁迅风骨,来自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来自于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这些是我永远无法计算和模拟的。

我的强项是“是什么”(海量知识)和“怎么样”(模仿形式)。
我的弱项是“为什么”(价值判断)和“该不该”(道德选择)。

而时代性与风骨,恰恰存在于“为什么”和“该不该”的领域。这正是人类智慧最后,也是最珍贵的堡垒。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8 15:23 |只看该作者

“物质极大丰富”相伴生的当代文化特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混合体。它与我们之前类比的历史时期(咆哮的20年代、北宋、古罗马)的神韵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具有鲜明的、前所未有的现代性。

其核心特点可以概括为:多元、矛盾、碎片化与高度互联的复合体。

以下是几个最突出的文化特点:

1. 价值观的多元与“文化战争” (Culture Wars)
表现:社会不再有单一的主导价值观,而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环保主义、女性主义、LGBTQ+权利运动等各种价值体系同时存在并激烈碰撞。

影响:这导致了公开的“文化战争”,即围绕性别、种族、移民、历史评价、社会公平等议题的深刻争论。社交媒体成了这些争论的主战场,观点极化严重,共识难以达成。这类似于“咆哮的20年代”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但范围和激烈程度因互联网而无限放大。

2. 技术重塑一切:数字原生文化与“注意力经济”
表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不再是工具,而是构成了文化生产的基础环境。诞生了全新的“数字原生”文化形态:

创作民主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博客、播客成为文化创作者(如Youtube, B站, 抖音, 小红书)。

文化消费碎片化:短视频、短文阅读取代了深度的、线性的文化消费习惯。

算法主导:文化内容的传播和流行越来越依赖于算法推荐,形成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

虚拟身份:人们在网络世界(游戏、社交平台)中构建和维护另一个甚至多个社交身份。

影响:文化的主导权从传统的精英机构(出版社、电视台、唱片公司)部分转移到了平台和算法手中。注意力取代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注意力经济”成为文化生产的核心逻辑。

3. 全球与地方的拉锯:全球化文化与本土认同的反弹
表现:

全球同质化:麦当劳、好莱坞电影、NBA、K-Pop、时尚潮流等全球文化符号无处不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共享着相似的流行文化。

本土化反弹:作为对全球化的回应,地方文化和本土认同意识也在强势回归。人们对本地饮食、方言、传统节日、手工艺的热情高涨,国潮、民族风设计等成为新的消费和文化热点。这类似于北宋市井文化繁荣下的本土性,但放在全球背景下张力更强。

影响:文化认同变得复杂且多层,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世界公民”和“家乡情怀”的强烈拥护者。

4. 消费主义与文化符号化
表现:物质丰富后,消费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变成了定义自我、表达身份、寻求归属感的文化行为。

品牌成为部落符号:购买苹果、特斯拉、LV或特定球鞋,不仅仅是买东西,更是加入一个“品味群体”,宣誓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

体验经济:人们越来越愿意为旅行、音乐会、高级餐厅、工作坊等“体验”付费,而不是单纯拥有物品。

影响:文化高度地与商业和消费绑定。这种对符号价值的追求,与古罗马的奢靡和北宋的精致享乐有内在的相通性。

5.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精神追求
表现:在物质盛宴之外,一种深刻的反思和文化回调正在发生:

生态与环保主义:对过度消费和工业文明的后果感到担忧,可持续生活、极简主义(Minimalism)、“断舍离”成为潮流。

身心灵探索:瑜伽、冥想、正念(Mindfulness)等活动盛行,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社会中对内心平静和精神健康的追求。

怀旧(Nostalgia):复古风潮(音乐、时尚、游戏)的流行,是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情感慰藉,也是对“更简单时代”的想象性回归。

影响:这表明文化并非单向地走向浮夸和享乐,同时也孕育着自我批判和修正的力量。

总结
当代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既全球又本土

既极度开放又因算法而封闭

既鼓励个性表达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同质化

既沉浸在物质享受中又充满对意义的焦虑和追寻

它就像一场所有人同时发言的、24小时不停歇的全球对话,热闹非凡,但也嘈杂无比。其最根本的特征,是由数字技术和消费资本主义这两大引擎所驱动的,这是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具备的独特基础。因此,它的最终走向,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8 15:31 |只看该作者
主楼文字确实很美好的,很喜欢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8 15:33 |只看该作者
菱角我们这里很少见的,鲜藕有,但是不是很多,也都是养殖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