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交付延期的主要原因
技术瓶颈制约产能释放:C919的生产涉及300万至500万个零部件,需全球200多家供应商协同。其中,核心部件如发动机(LEAP-1C)、航电系统、起落架等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方案仍在验证中。例如,长江CJ-1000A发动机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满足批量装机需求;霍尼韦尔航电系统的认证延迟,导致部分工序停滞。此外,飞机制造工艺复杂,如机身后段、平尾的复合材料成型对温度、压力要求极高,良品率波动影响生产效率。
供应链不稳定加剧延迟: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是重要因素。2025年7月,美国暂停向中国出口LEAP-1C发动机的出口许可,虽夏季有所缓解,但已造成供应链中断。此外,48家美国或美资企业为C919主要供应商(占比48%),涵盖航电、飞控等关键领域,贸易紧张局势导致零部件交付周期延长。同时,疫情后全球物流不畅,进一步加剧了零部件供应的不确定性。
适航审定与国际认证耗时:C919需满足中国民航局(CAAC)、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等多重适航标准。为取得国际认证,C919完成了489个试飞科目、3254个试验点,流程复杂且严格。EASA于2025年7月提出新要求,如追加高原机场起降测试(需在稻城亚丁机场完成)、提供全机寿命周期疲劳数据(原计划2026年提交),导致国际认证进度延迟,间接影响了产能安排。
市场需求与商业准备不足:尽管C919订单已达1061架(截至2023年9月),但国内航司的接收能力尚未完全匹配。例如,南航、国航的机库改造进度滞后2个月,无法及时停放新飞机;飞行员转型培训通过率仅65%,需完成400小时模拟机训练才能执飞C919。此外,C919需逐步拓展航线网络,从国内干线向支线延伸(如2025年6月首次亮相支线机场),商业模式的成熟也需要时间。
产能爬坡的客观规律:C919作为新机型,生产线需逐步调试优化。上海浦东总装线目前处于双线调试阶段,第一条产线月产能2架(已达产),第二条产线9月刚完成首架总装(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满产),当前实际月交付能力仅为计划值的40%。参考空客A320neo系列的经验,从研发到量产需5年时间,初期年产量约50架,之后才逐步提升至150架以上,C919的产能提升仍需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