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或许称不上文学经典,但却讲述了一个个很有历史纵深感、真实得如同传记一般深遂和可信的精彩故事。
它注定是一个文学传奇,单是作者用心塑造的李云龙这个另类军人形象,就足以让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所谓大家们为之汗颜,也足以让中国的电视荧屏不再缺少那么一股子血性和阳刚之气。
没人统计过根据都梁同说小说改编的老版电视继续剧《亮剑》重播了多少遍,但没有人可以否认这部电视剧受欢迎的程度,无论男女老少,只要用心看完一集,一般都会追着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的成功。
第一次看《亮剑》这部小说,是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间是2006年1月20日。
那一天,我坐飞机从哈尔滨经停北京回重庆老家,在首都机场候机时,买了一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亮剑》。
彼时,李幼斌版的电视剧《亮剑》已经在电视荧屏上火得一塌糊涂。我断断续续看过几集,感觉不错,但萌生了买小说来看的想法。
我买到的《亮剑》已是第14次印刷,印数300200册。
对一部小说来说,这显然是个不错的成绩,30多万册的销量,足以说明它的巨大成功。
这本小说的营销成相当用心。比如封底那些话,很容易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先看看作者的话:“咱老百姓看书,没有别的要求,故事好看就行。作为作者是,我也这么想。我写出的故事,要能得到您的认可,我就知足了。”
再看看社长的话:“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期待这样的战争文学作品,《亮剑》令我们眼前一亮!”
责任编辑的话也很给力:“这本书作者很奇特。从来没写过小说。现终日在商场上拼杀,却写出了一部令我感到很兴奋的小说——我相信,随着这本书的出版,中国会少一个企业家,出现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
责任校对的话有些夸张,但也最有冲击力:“这本书很可怕。按照职业习惯,校对是不注意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校对这本书时,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了,甚至忘记了自己是校对。”
正是在这些推荐词的引导下,从机场到飞机上,从北京到重庆,那本小说一直没有脱离我的视线。
我得说,都梁这个退伍老兵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整个小说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更是呼之欲出。
除了对李云龙、赵刚、田雨等正面人物的描写,小说《亮剑》的最大特色就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还原了人性,还原了真相。
比如,日军的刚烈和忠诚让人震撼,国军的顽强与爱国叫人落泪,在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里,人性的光辉并没有被完全湮灭。
基于各种考虑,相对于原著,电视剧《亮剑》作了很多删改,李云龙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其实,对于李云龙这个悲剧英雄来说,小说《亮剑》没被拍成电视剧的后半部分同样引人为胜。
只可惜,这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无法通过电视荧屏展现出来。不为别的,只因它涉及到了敏感的话题——文革。
还不只这个,电视剧之所以不敢涉及后半部分的内容,我想另一缘由可能是因为李云龙这个人物与所处时代的格格不入。
是的,李云龙在战场上不折不扣的英雄,但一旦进入和平建设时间,他就成了另类,一个不懂政治、不懂规则的另类。
所以,作者的对李云龙命运的安排是合理的:不懂政治,不合时宜,要么被人整死,要么自己把自己杀死。
李云龙选择了后者,因为骨子里他把自己当成了英雄。既然是英雄,哪有苟活的道理?
包括田雨在监狱中割腕自杀,也是对李云龙这个悲剧英雄的呼应。
哈哈,扯远了,还是回到文人相轻的这个主题上来吧。
之所以提到“文人相轻”这个词,是因为我不止一次听那些所谓的专业作家讲:《亮剑》?不过如此!好多情节都是抄别人的,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有…
有的军旅作家甚至对都梁的作家身份表示质疑:一个做生意的,写军旅题材小说?一看就是扯淡嘛。
不仅《亮剑》的作者都梁受到漠视,同样火得一塌糊涂的《士兵突击》的作者兰晓龙也被那些所谓的专业作家说得一无是处:他不行,没搞出什么像样的作品。
我倒,兰晓龙可是专业作家,还是专业的军旅作家!他没搞出像样的作品,《士兵突击》为什么那样受欢迎?他不行,你行啊,你有什么作品引起广泛关注或是轰动了?
这就是作家?
这样的作家,不当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