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我们的驴行小分队属于文齐武不齐阶段:天涯大姐去了深圳的女儿家;睛空值班,彩虹和天水有事,只剩下我和滨海、风之舞三个人了。
“三个人也要走!都在家憋了一周了。”在群里,我们三个人倒是兴致不减。
11月16日,阴,天气预报有雨加雪。早上七时整,我们三个人准时在沈阳北站汇齐,乘T12前往锦州南。在车上,滨海说起两天的大体行程是从锦州南坐公共汽车回锦州站,倒车去北普陀山,下山后再坐公交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也在锦州境内。风之舞听滨海说完,提及其爱人在锦州也有朋友,可以借车一游。我和滨海口说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不过,有车倒是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我们的两日驴行就从容多了。风之舞马上联系,这样,我们计划的火车加公交车之旅就变成了自驾游。说起来,风之舞的爱人对我们驴行是相当支持的,这样的找朋友借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里也再次感谢下!
8时30分,火车准时到达锦州南。风之舞爱人的朋友很是热情,前面开车领路,滨海后面跟上,把我们送到北普陀山景区大门才一一握别。
北普陀山,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诸端寺刹,晨钟暮鼓梵音法号经年袅渺,祥云喜雨龙光清岚百代氤氲,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至辽代,又因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长居此山,经大德高僧德韶奏请辽太后,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闻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贯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枫林旭日、苍山观海、红石卧龙、滴水观音、泓池澄晖、烽台夕照”等景观而著称于世。明清两代,更以辽西“第一洞天”驰名海内,为佛、道两教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引自百度。北普陀山景区的门票不贵,每人40元。因为天气不好,天一直阴着,游人也不多。可对于驴友来说,买票进景区是不可能的,不是因为钱多少,是丢不起那个人,再说走景区线路也乏味得很,所以我们还是找地方停车,按滨海事先做的功课择路上山。
我们的大体路线是从景区西侧绕过老君顶,穿过两座小山直达山脊,沿山脊线东行至北普陀寺后择路,游览寺院后出是区大门,回到停车处。
刚上山就有了收获,在山坡一棵油松下,我发现了四块红蘑。红蘑是东北山珍之一,因其茎如杆,冠若伞,我老家辽东山区一代百姓俗称“松树伞”。本算不上珍稀之物,但在初冬见到新鲜红蘑,还是第一次。三个人兴奋地拍完照才继续前行。从景区上山的路本来很好走,但我们选择野线,所以基本上是在齐腰深的灌木丛和满地松针的松林中穿行,讨厌的松针一直往脖子上掉,扎得身上又痛又痒,只好走一段就停下来抖落一下。绕过老君顶后,对面的山上隐约见到一石砌的古堡,远远望去,疑似野长城遗迹。滨海提议从那里登上山脊,下山时开始看见不多的游人。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小少年嫌大人走得太慢,也随我们往上攀登。看着他稚气的脸上不服输的神情,我们三人哑然失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索性带着他走上一段。
山坡略陡,又没有可以抓握的小树,只能拄杖一步一步前行。到了石堡近前,方知上当。根本不是什么可以屯兵报警的峰火台,应该是今人用碎石块垒成的实心圆型石柱型建筑,没用水泥之类的勾缝,想来这“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山脊线前行就容易多了,一路上为了拍照走走停停。很快来到北普陀寺后面,沿石阶下行。看得出,北普陀寺占地面积很大,山腰处的佛龛墙呈扇形依山势排开,下面是一座类似天坛的建筑,也没最后完工,高高的铁制塔吊还在。卧佛、罗汉像、观音像都雕得很是宏伟精致,法相壮严,遗憾的就是感觉所有的建筑都太新,没有古寺清幽、院墙斑剥的历史厚重感。
出了北普陀寺景区,我们驱车开往滨海预定的下一地点,准备找地方住下。半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却失望而归。山太矮,也没什么好景色。风之舞提议更换登山地点,选择葫芦岛境内的小虹螺山。小虹螺山,海拨700多米,南北狭长,悬崖峭壁,形势险要,夕阳西下,余辉散射,虹螺山影映到女儿河中,人称“虹螺晚照”,是辽西名景之一。说起来,滨海和风之舞都去过,此番前去,纯粹是陪我一游。于是三个人调转车头,经锦州市区前往虹螺蚬镇。路上还真的下雨了,好在我们已在车中,这样的幸运在我们的驴途中已是多次遇到,感谢上苍眷顾。
到了虹螺蚬镇,已是当日晚上6时30分了,暮色四合,已是漆黑一片。找旅馆安顿下来,才去吃晚餐。饭店是旅馆的老板娘推荐的,相当地实惠。28元的酸菜、冻豆腐用盆上,大葱蘸大酱卷干豆腐也很美味(这地方的豆制品在辽宁很有名气),果仁菠菜和锅塌茄子基本没怎么吃,店里自己泡的桑椹酒略甜但还很有劲,我和滨海一人喝了一杯,味道还不错。晚饭后我和风之舞先回旅馆,滨海又找了个网吧准备小虹螺山的线路。其实,对于滨海来说,已经去过的小虹螺山不是什么问题,但一向做事严谨的他还是要再看一看,我和风之舞也只好随他……
|
-
9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