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一日十谈————吹吹小小说理论
查看: 4421|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日十谈————吹吹小小说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3-14 17: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令箭 于 2014-3-14 17:49 编辑


蝴蝶效应的启示



    一只蝴蝶煽动翅膀能引起一场海啸,这是一个理论。
    有一个鲜活例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问题,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在萨拉热窝被被刺杀了,这给了德国威廉国王一个借口。而同为斯拉夫民族的沙皇俄国立即全民总动员,准备驰援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塞各那。英法日本土耳其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说明一个小概率的个人被杀事件在各种条件挤压和传导下就会成为死亡上千万人的大事件。即为蝴蝶效应。
    小小说适应蝴蝶效应的机会很微弱,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演绎各种事件的成因发展以至于矛盾激化形成高潮的人物场景。情节借鉴是靠不住的,但对于小概率事件的演变逻辑似乎可以有所展望。由此及彼的矛盾观察,引申出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可能是对蝴蝶效应的准确理解吧。
    从一种看似荒谬的成因中,找到极其合理的传导结果,这很玄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1

沙发
发表于 2014-3-14 17:37 |只看该作者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偶然发现,混有鲶鱼的沙丁鱼鱼箱几乎没有死亡的。这个发现给了渔民们绝妙的方法。鲶鱼是食肉鱼,沙丁鱼为了躲避天敌鲶鱼的吞食,就会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局部的竞争范围中,鲶鱼效应有一定效果。但这种效应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不会被乱用。放在小说创作中,任何一个出格的写作手法其实也是一条鲶鱼,对原有的惰性写作生态会有极大的冲击。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内,鲶鱼是有效的,比如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写作思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为流行。比较更早一点的琼瑶金庸古龙的鲶鱼效应,王朔无疑又是一条鲶鱼。相对于八十年代初的反思文学,当今的神怪穿越小说成了风,这除了是对网络文学这些沙丁鱼的暗合默契,真说不出鲶鱼究竟在那儿。

    可能中国鲶鱼的虚妄不融于一些政治生态,但在欧美环境里的沙丁鱼为何也那么慵懒呢。只是可惜了那么多的社会样本被沙丁鱼们细嚼慢咽,唯独少了鲶鱼的那份凶狠。太可惜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14 17:39 |只看该作者


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叫做盲从心理。若体现在小说阅读和创作上,一百个人有有一百个偶像等着去模仿。一旦哪种文体成为时尚,紧跟着就有一大堆的观点相近的作品问世。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是可以理解的,文化已经不是立国之本,而只是被当做一个产业来发扬光大。形而上的取舍之道就如一只头羊,熙熙攘攘跟着走就是了。各种企业冠名的小说比赛假借文学的名义为土豪劣绅们贴金,早外被狼吃掉是个宿命。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14 17:40 |只看该作者


青蛙现象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适合,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

    作家在某个时候曾经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笔锋直指社会之丑陋,但这种事在当今基本绝迹了。不能说没有,但都是边缘化的非主流声音。这里面有很多非常大的锅,那就各种层级的作家协会,而作家们就是青蛙。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触角神经元被煮死早晚都是各级作家协会的功劳。人是懒惰动物,性情喜欢舒服,作家们也不例外。在作协领着工资,闲了用文字粉饰下太平或不疼不痒挠两下痒痒肉。除了那些跳出大锅的,比如洪峰,比如韩寒,都痛痛快快晕死在温柔乡吧。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3-14 17:41 |只看该作者


破窗理论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说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忽视被放任,就会诱使人们仿效。它和羊群效应有相同点,但更加清晰化。

    体现在文学理论中,一些陈腐的过时的小说理论和小说评价理论一旦被名师大家推崇,那么羊群效应就出来了。好不好,你看名家都这样说,大学讲义也这样讲,你的理论算老几?反过来,一些小说思维比如王小波的小说理论一旦被掌握话语权的名师大家批驳,那么恶言浊水就如瓢泼。王小波活着就没有在本土出版著作,死了才洛阳纸贵。扼杀天才的罪恶之手,那些牛逼玩家难辞其咎,那些狗腿子更是可恶。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14 17:42 |只看该作者

鳄鱼法则

    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愈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愈多。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它咬着你的脚并等待你挣扎。如果你用手臂试图挣脱你的脚,则它的嘴巴便同时咬你的脚与手臂。你愈挣扎,就越陷越深。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务必记住:你唯一生存的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有经验的炒股朋友都会有自己的止损点线,这在小说理论中也有适用的地方,那就是你可以退出写作。

    此前看到过一句话,狐狸精都是天生的,练不出来。其实写小说也一样,你若不是写小说的料不如及早退出。就算写作的欲望很强烈,写作的纸媒贴出率很高,若没有天分,想出几个精品小说,坚持多久也没用。在人人都能写的时代,适时的退出不失为一个明智举动。一些自娱自乐当然和以写小说为业当然不是一个概念,要不然死了的活着的文学论坛怎么办。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3-14 17:43 |只看该作者


刺猬法则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有一首诗歌据说是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但考证者说并未见泰戈尔文集收录,但很优美。或许这个法则,对于文学理论的分歧是有益的。若不能互相代替各自成立的理论,那就学学刺猬吧。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3-14 17:44 |只看该作者


手表定律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者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深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这是小说写手也会遇到的问题。从大学官方教材文学概论里走出来的人,想改变初衷是很难的。目标的唯一性是写作的基本原则。在很多时候,反倒是非中文专业的人更有成就。这里面有一个有趣问题,那就是目标正确选择的唯一性被审美的多样性彻底击溃。另一方面说,多样性选择下的一块手表之间相比较,孰优孰劣是选择手表的人没法预期的。两块或多块手表的假定既然是糟糕的选择,那么一块手表的有机成分获得的偶然性,真的让这小说作家们不知焉知祸福。谁知道什么是更适合自己的呢。谁也说不清当今那些名家是不是真的匹配论的受益者,是不是一块手表的受益者。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3-14 17:46 |只看该作者


二八定律


   1897年,意大利学者
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份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

   关于群体理论中,这是个比较重要的社会现象。如何处理群体问题是现在和将来都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少数和多数带来的非正比例效应会一直困扰人类本身。这也可能是给文学家们带来的另样挑战,那就是如何看待少数和多数的各种社会衍生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3-14 17:47 |只看该作者


木桶理论

   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小说人的短板可能是不一样的。无论你各方面都显得如何精彩绝伦,那都是外人的观感,而你自己本身对于短板是很清楚的。或可能在出离瓶颈的那些思考里,应给与你的短板更充足的重视。可能这不仅仅是勤奋和懒惰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小说人严谨的文学思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3-14 19:27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3-14 19:28 |只看该作者
来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喝茶!令箭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3-14 21:51 |只看该作者
理论这东东真害人,俺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咋写小说{: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3-15 08:13 |只看该作者
月下听禅 发表于 2014-3-14 19:28
来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喝茶!令箭老师!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3-15 08:14 |只看该作者
北原 发表于 2014-3-14 21:51
理论这东东真害人,俺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咋写小说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3-15 08:15 |只看该作者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体现在小说领域,名家垄断资源,这不仅体现在出版权的优先上,而且创作理念一旦形成标杆,对于那些试图对陈腐创作理论和表现手法有冲击力的小说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打压伤害。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序、守规矩会成为一种传承,任何尝试都只能在能够容忍的范围内进行,这就会对小说本身造成矮化。名家不点头,新人没法出头。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3-15 08:17 |只看该作者


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是一种能量转化的现象,和蝴蝶效应类似。在小能量转化为大能量的现象中,它更强调过程的连锁反应特征,而蝴蝶效应更看重微小力量经过转化形成的巨大变化后果。

    在观察小说素材的基础材料中,素材的关联性是极其重要的。因果的必然性关联成为最关键的观察视角。任何一个素材都不是空穴来风,不可能静止存在,细节之处会产生连锁反应。这不仅仅是拿来主义观察素材特征,而是要有必要的历练或缜密的逻辑分析。任何不成熟的素材成为小说的选择都是不理智的。演绎素材的过程中,任何对连锁细节不重视的写作都是糟糕的,不真实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3-15 08:17 |只看该作者


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股票市场的一个奇特现象。从香港艺人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只能算是一连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认为丁蟹效应真有其事,甚至连跨国证券经纪里昂证券也于2004年3月曾为此发表研究报告。2013年4月4日郑少秋新作电影《忠烈杨家将》清明节上映,加上今年欧债危机火头春风吹又生,香港股民更是胆战心惊。


    丁蟹效应其实就是说不清的心理预期或暗示,体现在小说创作里应用很广泛。神秘性和不可控的未知性,可以将计就计被作家拿来完成自己的暗喻或选择性倾向。比如儒释道故事,比如外星人,比如占星瓜卦,等等。一而再,再而三的验证,成为耳闻目睹的相同结果印证。即使是反科学的,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可以充分利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3-15 08:18 |只看该作者


瓶颈现象



    瓶颈现象又称瓶颈产业或短线产业。指产业连锁中成为缺口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由于供给能力过弱,成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国民经济增长的瓶颈。瓶颈的存在说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因为伴随着瓶颈现象出现必然有其他产业的闲置和浪费。瓶颈产业并不一定是主导产业,但却是国民经济结构中发展跟不上的产业,因而也是关键的产业。

    限制延续性,是瓶颈现象的显著特征。刚写小说的人,其瓶颈在于字词句的熟练性。小说词素词组句式的理解精度,直接会给小说语感造成冲击。文字多样性出现在各种应用写作和其他文体中,和小说语言混杂期间,彻底择干净什么是小说语言实在不是一件简单事情。这就是初写者的瓶颈。而那些高端的写手早已脱离字词句困扰,只是他们的瓶颈在于谋篇的困扰。同样更高端的写手有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瓶颈困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以至于没法说服自己而自杀的那些日本作家都是因为创作瓶颈无法解脱,但遭遇创作瓶颈人人都有,只是不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3-15 08:19 |只看该作者


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 挂一个漂亮鸟笼在房间最显眼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两种行为: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成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时候采取惯性思维。

   小说的思维也是这样。一个鸟笼的关联性或者说最重要的特性是养鸟,基本没有材质和古董价值的探究欲望。小说一旦被前人界定是个什么东西,它只能是什么东西。要么你不写,要么按照前人的界定去写。这就是循规蹈矩的鸟笼写作态度。小说思维的发散特征被禁锢,没落就是一定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3-15 08:20 |只看该作者


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小说素材的多样性远比归纳出来的东西丰富的多。责任分散效应的分散特性都会因众人的不同品格显示不一样的人物形象。这类社会现象可能没法给出管理学更有趣的东西,而能给小说提供临摹的样板。众人的推诿各有原因,这就给写手一个软的条件,精彩纷呈是每个写手显摆的理由。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3-15 08:21 |只看该作者


帕金森定律



    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源于英国学者C.N.帕金森所著《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现象。

   中国官场小说有一阵子曾经很热,但他们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一旦涉及官场核心价值,都闭嘴了。文学一旦遭遇政治,写手们能分清楚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官场小说也就成了欢乐场,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一人太糟糕。官场类型小说写不出帕金森定律,只能使用鸟笼效应。要么你不写,要么你规规矩矩写。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3-15 08:23 |只看该作者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一见钟情。基本和晕轮效应是一样的。只不过晕轮效应是一种模糊概念不被认同,比如脑白金广告,而一见钟情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并不因为并不知悉他或她的文化素养、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就阻碍了一种感情的迅速升温。小说素材里,这类现象更多。不一样的一见钟情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甚至生死相许。这说明,这种并没有具体成员因的心理学现象竟然是非常合理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3-15 08:24 |只看该作者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美国的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若是用通俗的话来理解,那么就是:不要和傻瓜吵架,别人会弄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小说宗派挺多,各说各道理是没错的。若试图,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去说服任何不同意见的人,至少他不知道墨菲定律是怎么一回事。各种文论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因为墨菲定律而变糟,但那种总以为主流的倾向一直会被演绎下去,除非小说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3-15 08:25 |只看该作者


彼得定理

   彼得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既定单位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小说素材里,一直不缺乏滥竽充数的人。比如喜欢作秀的专家教授,他们的惊人之语经常震骇大众常识判断。说他们都是未能胜任教授专家工作是很合理的判断。依据彼得原理的生成细节,他们只不过有一件专家教授的大衣,而胜专家教授工作并未这个群体带来声誉几乎是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3-16 16:59 |只看该作者
不值得定律
    最直观的表达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写小说不是什么恶心的事,也不是什么荣耀的事,只是因了心里的喜欢。刨除这个因素去写小说,不管面上这样那样光鲜,都是没有好的小说的。写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没有了喜好的欲望,所有的小说念想都是空中楼阁。指望神助,想也别想。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3-16 17:00 |只看该作者


狼群效应



    狼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欲动而先静,欲行而先止,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各司其职,有序而不乱,默契配合。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助攻者严阵以待,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狼单打独斗不敌虎、狮、豹,但群体协作却可以战而胜之。这就是狼群效应。

    在小说里,对场景构造无论是万维的或是矩阵的,每一个细节都构成不可或缺的小说要素。无论是必要描写,或是闲笔轻描,都构成相对完整的一个微系统。人物安排也是一样道理,尤其是多人安排。每个人的出场都有内定的意义。若有多余的人,和必要的隐藏、省略眼光发生冲突。那么这个人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留下必然会对小说系统有伤害。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3-16 17:01 |只看该作者


霍桑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小说奖项设置和工厂的奖金奖状一样,给人一种受重视的感觉。无论这奖项多么的微不足道,但给人满足感却是异乎寻常的。六星小说比赛奖金并不多,但那种认同感和荣誉感比一点奖金更有价值。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3-16 17:14 |只看该作者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

   小说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什么?我觉得相对而言,标题不是太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头太重要了。任何形式的小说描述都是用文字来完成的,而一个小说的语言从头至尾不可能是割裂的。在很局限的空间里,小说第一句或第一段节本就体现一个小说的语言特征,也就决定了小说是否能被继续阅读。首因效应是个应该谨记的小说原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3-16 17:16 |只看该作者


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它体现在植物界方面。它的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可以改变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要遵守的生存法则。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竞争,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要遵循丛林法则,至于竞争结果,那就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了。


   小说往往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你想写什么?什么才是你感兴趣的写作方向,这确实考验一个人对社会自然的深刻理解。两个人的关系是情感表白,多人间的关系则是社会属性观察了。丛林法则在自然界是很自然的现象,而在人类发展道路上是该逢迎或唾弃,这就是每个人的选择了。对错本身就是相对的,何差写作倾向的复杂表述呢。只能说这些东西给人的感悟有多面性,你可以支持,你也可以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